——农民于春娇发明的“鸳鸯棚”阳面种菜阴面育菌,获得三项国家专利
“看,这就是我发明的‘鸳鸯棚’。再过几天,我就要在阴面大棚种蘑菇了……”平度市马戈庄镇古北村青岛北斗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春娇高兴地告诉笔者:“俺发明的‘鸳鸯棚’获得3项国家发明创造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呢。”
于春娇今年43岁,虽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肯钻研,能学习,善创新。2010年,他建了25个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但他发现冬暖式大棚只利用了一部分——阳面,而大棚后面的地方(阴面)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能不能把大棚的阴面也有效利用起来,使其产生更大的利润呢?
于是,于春娇在冬暖式大棚的背面都建立了宽4米、长100米的阴棚。这样,南北双棚联建,南棚(阳面)种蔬菜,北棚(阴面)可用于食用菌、黄瓜、芽菜等作物的栽培(目前基地北棚主要用于食用菌的栽培)。他给这样的新型棚起了个有趣的名字——“鸳鸯棚”。
在于春娇的一个阳棚里,笔者看到五彩椒已经开始结出绿色的果实,但尚未变成彩色。在北墙上有8-10个换气孔,其中有4个左右是带电机的。这些科技背后都有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专家的支持呢。现在,还有6个大学生在大棚内实习和工作。其中,大学生技术员孙藤告诉了笔者这“鸳鸯大棚”的“奥秘”。
原来,阴棚里的菌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正常的氧化分解作用还在进行,对氧气的需要很大,所以当菌类生长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消耗大量氧气,当二氧化碳过高时,会抑制菌类的生长,产生畸形菌。所以菌类生长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一般很低。南棚种植要求空气湿度较小的蔬菜,如番茄、茄子、辣椒、豆角、西葫芦、甜瓜等,这些植物对于二氧化碳的需求量高,通过棚内抽风机上位换气调节两棚之间的热量湿度氧气、下位换气调节食用菌区与蔬菜区的二氧化碳浓度,实现能量与气体物质互补,这种种植方式,会同时适应北棚食用菌和南棚蔬菜的生理特性。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经济收入。
据介绍,一个阳棚一茬西红柿种植3500棵,一棵西红柿均产10-15斤,一个棚的西红柿产量在35000斤左右,两茬能产70000斤,年纯收入4万元左右,一个阴棚蘑菇的纯收入能达到2万元左右。 本报通讯员 孙京信 刘雅静 李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