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山东省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发展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武城县农机局从 “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农机化发展战略出发,在全县确立了“拓宽大领域、实施大推广”的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县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心,在稳步发展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同时,立足本县农业生产实际,务实创新,引研并举,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示范推广,促进了全县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全县属于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属黄河灌区末端,土壤以沙土为主,土质松软,酸碱中性。全县人口37万,耕地为78万亩,是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和农村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特别是经济作物产出效益明显高于粮食作物的现状,全县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进一步增加。据统计,该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23万多亩,其中棉花种植面积21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1万亩,辣椒和花生等种植面积1.2万亩,农民对田园管理机,大棚卷帘机等经济作物机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武城县农机局适应形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结构,借助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积极做好推广经济作物机械发展。
二、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局长刘庆同同志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农机校和推广站骨干为成员的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了主要由农机、农机专家组成的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发展技术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的组织、开展和协调事宜,负责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负责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制定和落实实施工作。技术小组负责推广机具的筛选、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负责档案管理和数据整理工作。
2、技术保障。该县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根据当地经济作物种植和生产机械发展的现状,确定将棉柴机械化、马铃薯机械化种植与收获和辣椒机械化种植等作为作物及机械化生产环节的重点,组织技术小组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同时,数次召开相关作业技术能人、操作机手和经营高手等座谈会,技术小组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搜集的实际经验进行整理,形成了适合当地的技术操作规范并印发成册、广为宣传,定期举办技术培训会,提高技术普及率。
3、机具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据全县现有农机保有结构情况和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发展的需要,技术小组对所需机械进行了筛选,多方努力配齐了必要的农机设备,具备享受农机补贴资格的全部予以购机补贴。目前,该县棉花铺膜机播种机1271台,棉柴拔除机1673台,电动卷帘1630套,各种温控设备13套,各种薯类机械30台,耕机械650多台,植保机械420多台,为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具体做法
1、规范基地建设。棉花、土豆和辣椒是该县的主要经济作物,领导小组根据农民种习惯和示范需要,在全县建立了五个经济作物机械化种植收获示范园区:在郝王庄镇罗庄村、武城镇马棚村和李家户李官屯村建立了土豆机械化种植收获示范园,在老城镇后庄村建立了辣椒机械化种植示范园,在鲁权屯镇付家楼村、四女寺卧虎庄村和甲马营镇田庄村设立了棉柴机械化收获示范区。示范园区的建设实施主体、技术路线、资金支持、人员配备、机械装备及目标进度安排等内容齐全,全部设有明显标志。
2、现场演示培训。根据各类经济作物的生长特点,在其种植、管理和收获的关键时期前,结合农机教育大培训活动召开现场会或演示会,全年共召开23次,参会近900人次。现场会时间不以机关上下班时间而定,以农民作息时间为准,尽量不影响农民劳动;参会人员由乡镇组织,大部分为农机合作社社员和村两委成员,务求实效,不请各级领导“壮门面”;现场会突出“现场"二字,一边操作演示一边讲解,鼓励参会人员发问提难,相互探讨;现场会分发宣传手册,采用现场提前测量的该作物对比数据讲解,以实论事。
3、社会宣传推介。一是依据上级业务部门指示精神和县政府出台的《武城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文件,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工作,邀请县人大代表参观指导示范园区的建设。二是邀请县电视台进行采访报道,主动走进武城电视广播台《民生热线》栏目进行宣传,让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工作家喻户晓。三是将系列工作进行全程摄、录相,归纳整理后形成完整的视频资料。四是通过宣传车宣传、分发明白纸和召开座谈会、演示会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通过不同形式的大力宣传,形成了社会各界关注支持、领导重视帮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4、均衡全面发展。在抓好重点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工作的同时,适时做好其他经济作物的创新推广工作。一是根据该县农民利用边角地块种植油葵的习惯,适时引导农民在大田地块大量种植,适时鼓励农民机械化收获,目前全县油葵面积已达2250亩。二是紧紧围绕全县蔬菜生产,积极推广微型农机进大棚,先后引进了二氧化碳气体施肥器、多功能微耕机、电动卷帘机、节水滴灌和微型喷灌等先进技术和机具。目前,全县电动卷帘机1600多台,各类大棚发展到3.5万个,其中蔬菜大棚0.9万个、西瓜大棚0.8万个、食用菌菇房600多个(每个菇房500平方米)。
四、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新型、实用型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使农民尊严的生活、体面的劳动,而且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现列举一二:土豆机械化种植开沟、施肥、播种、起垄、喷除草剂、铺膜一次完成,提高功效15倍左右;土豆机械化收获提高20倍左右,机械收获比人工收获伤损率接近、损失率低,亩减少损失35公斤,每亩综合测算增收节支共300元,同时可以缩短收获期,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棉柴机械化收获机是人工的10倍左右,辣椒的机械化种植是人工的20倍左右;利用北京丰茂牌自走式旱田作物喷杆喷雾机机械化植保,是肩背“18”机的5倍,是人工的20倍。
2、社会效益。一是机械化种植收获省工、省时、省力,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为建设幸福德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是部分机械作业时把地膜同时清出,不仅减少了地膜对环境的白色污染,而且对下一年度作物种植起到了保护作用。三是加深了农机管理人员与农机户的联系,提高了农机管理人员素质,锻炼农机管理人员队伍,扩大了农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树立了良好的农机系统形象。
五、问题建议
1、资金投入不足。据笔者调查,该县数黄河冲积平原、土质适宜种植土豆且推广面积已初具规模,自2009年开始推广此项技术县局先后挤占办公经费投入资金超过18万元,一直未获上级资金扶持;该县被评为“中国辣椒之乡”,辣椒种植面积大,由于机械化推广资金限制影响了推广效果;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园数据对比检测工具简陋,影响了说服教育宣传力;技术小组人员未参加系统的技术培训,影响了“师傅”团队的素质。建议上级部门给于政策倾斜,助推工作的开展。
2、后期配套服务不足。该县棉花行业有老城棉花市场,但该县周围县市缺少大型的棉柴利用市场,影响了棉柴加工积极性,所以推广大型棉柴加工回收机械有难度;该县土豆生产生产积极性高,但没有淀粉加工厂和适宜的恒温库,不能错时销售(错时销售提高附加值在每市斤0.8至1.0元间),造成客户轮番压价(土豆皮稍绿降低价格0.1至0.2元不等);罗庄土豆示范基地几次想在周边村庄扩大流转土地面积,首先在村两委就产生了阻力,至今未果。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将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工作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通盘考虑,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3、社会重视程度不足。一是支持经济作物机械生产力度小,造成机械总量太少,部分机具科技含量低,实用性差,质量不稳定,价格偏高,影响农民购买积极性。二是该县为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民营企业发达,农民务农积极性稍差,该县油葵种植成方连片太少,部分农民种植只为自家榨油,影响了机械化收获。三是农机综合直补只牵涉到粮食生产,未涉及经济作物。建议加大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武城县农机局 赵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