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作者:武城县农机局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1日

    近年来,武城县的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在各级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机校规范化建设为主线,以新型农民培训和促进劳动力转移为亮点,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和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及“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为重点,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积极联合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对新购机农民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进行操作使用、维修保养等实用技术的培训,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近期,我们结合当前武城县开展走基层进社区活动,组织专人,实事求是地就武城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展开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现状
 
    武城县隶属山东省德州市,隔京杭运河与河北省相望,南连夏津县,东接平原县,北邻德州市。现辖7镇1街道办事处1管理委员会,189个村居社区,总面积748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其中全县393个自然行政村,77742户,农村人口35万人,耕地578587亩,享有“历史名城,运河明珠,弦歌古郡,状元之乡”的美誉。
 
    武城县农机学校是武城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主体单位,属武城县农机局的下属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现拥有教练车12台、配套农机具52套(件),目前在岗教师8人,教练11人,其中教师在职本科学历4人,在职专科学历3人,中专学历1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7人。2010年,武城县农机学校对拖拉机驾驶员进行技术培训,同年被德州市农业局定为武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之一,2010年被德州市农业局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2011年11月份武城县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圆满结束。共举办3期,培训学员200人,经考试、考核,全部参训人员都取得了《阳光工程学员培训合格证》,通过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受训农民的驾驶操作、维护保养、故障诊断和排除等技术水平和农民安全使用农机的意识,达到了预期效果。截至目前培训驾驶员367人,使其掌握了农机具使用的实际操作技术.

    二、工作情况
 
    武城县农业机械总动力目前达到62万千瓦,拥有农机动力0.96千瓦/亩。各类农机具总量14396万台套,其中田间作业机械近5517台套。近几年新增大中型拖拉机620余台,播种耕作机械350余台,联合收获机械260余台,用于大棚生产的微型作业机械400余台。全县年农机服务作业总量达到4200余万亩,综合作业机械化水平达82%,连续几年快速递增。其中机播机种率为34.3%,年增幅40%,机械收获率为84.3%,年均增幅18%。2012 年上半年,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面积26万亩,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面积33万亩,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小麦机收化水平达98%以上。近几年来,累积培植扶持农机大户112个,拥有机械328台。2012 年上半年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面积近38万亩,服务收入达1270余万元,户均创收11.33万元,户均纯收入4.8万元。同时,引导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和农机协会38个,拥有社(队、会)员628人,各类农机具483台套,年作业面积46万余亩,作业总收入1830余万元,人平均创收2.91万元。以农机大户为骨干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承担了全县80%的农机作业任务。
 
    近3年来,县农机化学校针对农民的需求和武城县购机实际情况,县农机化学校抓住时机,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筹措资金,积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农业机械的驾驶、操作与维修等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年培训农民及农机手约4800多人次。其中年纳入到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达200人左右,年培训新拖拉机驾驶员1200多人,通过农机技术培训,推广普及了农机技术,提高了机手作业水平,2012年武城县农业机械化学校顺利通过了省市级的验收。
 
    三、存在问题
 
    一是对培训工作的认识还不足。在工作实践中,到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存在着重机具推广、轻技术培训的认识误区,认为机具量的增加就是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忽视了农机技术培训对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的主导作用,造成了机具的使用效率不高、收益不丰的现象。 

    二是师资力量显得较为匮乏。作为担任培训任务的主体,农机学校的师资配备已跟不上农机新技术的更新换代,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师资现阶段走上了其他新的领导岗位,还有少量在职教师不懂农机专业技术,不能熟练的走上讲台授课,那种综合性、专业型的农机教学人员尤其缺乏。通过聘请厂方技术服务人员或经销商来搞培训得不到时间上的保证,也不完全符合农民培训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加大培训的成本。
 
    三是农民购机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他们在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操作不当,作业质量不高,机械故障频繁等等。从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统计来看,95%以上的农民对农机技术培训(特别是对农业机械的操用、保养、修理知识)的需求还是相当迫切的。在收费的问题上,农民更多期望在购机后政府再能帮他们一把,实行免费的技术培训。
 
    四、建议和措施
 
    一是提高认识。上下一盘棋,真正建立尊师、重教、兴机、富民的新格局;农机技术培训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推进现代农机装备及技术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途径。离开了农机技术培训,要推广现代农机装备及技术,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议尽可能先安排一部分有技术基础的教师参加农机技术培训,更新知识,开阔眼界,并且结合农机企业的生产实际,让他们参加一些农机具的生产过程和作业过程,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创新农机技术培训模式。要不拘于传统,不流于形式,真正沉下去,实事求是,真心实意地培训农民,农机科技培训才有生命力,才能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要根据农民群众的学习农机技术的实际需求,在购机前分散引导培训,针对性发放资料学习,送机到户后辅导操作实习,农闲集中理论授课,巡回跟踪服务指导,采取开班到乡、培训到村、指导到人等适合农民特点的形式来开展农机培训工作。
 

新闻来源地址:

热门农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