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关于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探讨

作者:武城县农机局 赵长奎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1日

    今年,武城县农机局根据德州市农机局《德州市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方案》(德农机科字〔2012〕1号)的精神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机化管理、科技和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为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各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基础。2012年度农机化培训完成培训超5000人次,其中保护性耕作技术人员1353人次,经济作物机械化780人次,农机营销及维修56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340人次,农机管理人员145人次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操作机手356人次。现将全年农机培训工作分析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各方支持。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是农机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其他业务工作的强力引擎,县局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以大力支持和帮助。通过新闻媒体、技能竞赛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机化教育培训的作用和成效,提高农机培训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营造了有利于推动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条件改善。以农机校培训资质验收为契机,县局加大了农机校方面的投入,对原有教学车辆和设备进行了检修,配备一台面包车和一部移动扩音器用于下乡培训,在民心农机合作社设立了“武城县民心农机培训中心”,在春明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设立了“武城县春明农机培训基地”,在丰茂农机专业合作社设立了“武城县丰茂农机培训基地”。“一中心两基地”配齐了培训推广必须的办公用品,健全了各种制度规范。
 
    (三)提高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职员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教学教练技能。鼓励教师教练深入到农机服务一线,带着问题与农机维修、农机操作能手交流;不定期的邀请部分人员到县局召开座谈会,相互探讨农机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今年仅小麦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座谈会就召开了9次,会上将实际操作到遇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相互交流,农机培训人员受益匪浅,提高了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四)规范运作。在农机驾驶员的培训上,严格按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执行,保证教学教练时间充足;使用统编教材,教练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保证学员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培训档案管理规范有序,严格按省物价局〖2012〗51号文件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确保农机培训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培训上,务求实效,按着部、省统编教材的主要内容,制定了适合我县使用特点的教学方案和培训内容。
 
   二、采取措施
 
   按着市局要求,结合武城农机化工作实际,今年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重点是三个方面内容的培训:
 
    一是抓好购机补贴农民机手培训。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很多农民购买了新机具。农机校、各镇(街)农机部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对购机农民机手进行系统培训,尽快让他们掌握机械使用及维护保养常识。今年所有享受补贴的拖拉机手和联合收割机手全部办理了牌证手续购买,提高机具作业质量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实现安全生产。
 
    二是系统开展农机管理人员培训。为提高农机系统工作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利用每星期一下午全体人员例会的机会,以会代训,以开展国家惠农政策、农机化法律法规、购机补贴管理办法等知识为重点进行集中培训,对具体业务、相关知识和有关要求等进行详细讲解,加快了知识更新,全面提高了农机管理队伍素质。
 
    三是认真组织农机技术和作业服务人员培训。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水平为重点,加大了对农机科技推广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今年,全县的小麦保护性耕作、土豆机械化种植收获和农机维修技术人员等全部轮训一遍;“三夏”、“三秋”跨区作业前,组织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手进行集中培训,进一提高了跨区作业机手的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等能力。
 
    三、亮点纷呈  
 
    县局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结合农机校规范化建设活动,积极创新培训形式。本着在培训内容上贴近农民,在培训形式上方便农民,在培训手段上适合农民,在培训效果上富裕农民。
 
    (一)邀请能人,开拓培训视野。县局培训视野毕竟有限,培训期间曾多次邀请农机方面的能人前来传经送宝,今年共邀请农机管理、维修等能人13人次前来授课。7月24日举办的农机合作社培训会上,邀请到政府副县长谢子平同志和市局有关领导前来授课。谢县长为农业部下派我县挂职干部,曾多次参与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不定期到省部级行政机关和教育部门进行授课,他从全国的角度对农机合作社建设进行了讲解,培训内容从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用一个个农机合作社的典型讲述了农机合作社的作用和发展前景,鼓励社长们放远目光,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壮大农机合作社实力,更好地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
 
    (二)多方参与,社会各界共同给力。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平台,主动参与各种培训场合,积极组织各种培训机会,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多方面共同开展农机培训。一是利用春明公司、志鑫公司和大力公司农机新产品演示推介的机会,组织全县部分农机手到会学习,及时掌握农机新技术知识,仅此一项全年共培训农机手1223人次。二是组织农机经销商邀请农机生产厂家技术专家参与新技术、新机械的教学、现场指导,帮助机手解决实际问题。今年2、3月份,在雷沃福田有限公司在我县组织的“购机抓奖”活动上,共培训农机手98人次。为保证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效果,凡是购买该机具的机收全部得到了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邀请技术人员来我县14人次。县局组织人员两次走进武城广播电视台组织的“民生热线”栏目,利用公共平台宣传农机知识。
 
    (三)灵活机动,深入一线现场培训。根据农民群众的技术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做到教育培训与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安全生产、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做到培训的内容通俗易懂、培训的手段适合农民。一是时间上一改过去根据上班作息时间定时间、农民被动接受参加的习惯,开会时间根据农民的作息时间而定。二是会场直观具体。把机具直接开到地头,以机具为载体讲技术,通过了解机具的构造和原理了解技术。三是教学方式互动。一改过去纯说教性质的培训形式,鼓励基层领导和农机手参与,给他们提供提问题的机会,真实地反映技术理解和实际操作的难点,真实的交流推广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四是内容贴近实际。内容偏重于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就技术说技术,根据测量数据实话实说,力戒形式主义,力戒“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四、建议
 
    2012年县局在农机培训工作上积极进取、知难而上、勇创一流,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相当多的不足之处。
 
    一是农机培训自身实力有待增强。现有农机培训实力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农机新知识需求,落后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更新的进度,影响了培训效果。建议增强农机教育方面的投入,避免农机培训依靠经营性组织这个平台,完全从农民所需出发开展培训。

    二是培训手段有待提高。现在仍然沿用面对面的教学手段,无条件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教练手段教学,农机教育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上级统一配发现代教学设施和资源,类似设立山东干部学习网站,设立统一农机教学网站,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农机培训。
 
    三是农机、农艺培训结合差,单打独斗影响培训效果。 农机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农民增收,仅靠农机技术普及是不行的,只有农机、农艺培训相结合,才能发挥农机最大效益。建议上级培训农机、农艺复合型人才,或者加强大农业教育的联合力度,保证农机培训效果。(武城县农机局  赵长奎)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