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掌握梁山县农机化教育培训情况,进一步推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近期,对全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梁山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是梁山县农机教育培训的主阵地。1990年4月,被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确认为“四有”农机校。2004年8月被省农机办评定为“山东省农机规范化建设学校”。2005年8月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培训许可证。2011年被济宁市农机局评为“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先进单位”,2012年1月被省农机局评为“全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县级单位”。 2012年来,培训各类农机化新技术人员4890余人,培训农机技术人员720人;农机管理人员110人;农机操作人员4060余人,其中,新购机农民培训540余人,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1240人,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培训220人,农机驾驶操作技术培训2060人,其中新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242人。培训农机维修人员32人,农机经营人员60人;阳光工程农机服务人员培训200人;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并培训学员210人。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7次,开展技术咨询2000余人次,修理各种农机具200余台,发放宣传材料4200余份。
二、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情况
梁山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在省、市、县农机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搞好宣传发动。每期培训班开办之前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认真安排。一方面利用县广播、电视和发通知、贴宣传画等形式向全县的拖拉机驾驶员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农业部第41号令),《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及无证驾驶拖拉机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农机校积极与县农机监理部门、乡镇农机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加大路检路查力度,督促无证机手参加培训办证。
(二)狠抓培训质量。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机生产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证拖拉机驾驶员的培训质量,农机校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①按照农业部颁发的驾驶员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选用农业部定编的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教材,要求教师必须持有准教证才能上岗,积极组织教员和教练员认真备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投影仪、挂图、示教板、实物、模型等教具,并结合实际教学中的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驾驶员耐心细致地讲解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的基本构造、原理、保养、维修、驾驶操作等知识和交通法规,使参训机手熟练掌握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术。②加强对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管理,农机校要求所有参训机手随时报名,集中培训,对不参加培训和培训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予发放培训合格证。
(三)认真做好培训学员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档案的管理,采取专人保管。今年又新购置了一批档案橱,在档案管理上力求做到摆放整齐、分类清楚、内容完整。对每期学员的档案都要求做到《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申请表》、《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记录》、《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情况表》、学员成绩册及学员素质评价等材料样样齐全完整归档。
(四)积极创新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形式。梁山县农机校2010年开展阳光培训工作以来,不断总结培训经验、创新培训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加大宣传力度。依托乡、镇农机站招生,通过电视、互联网、报刊、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机惠农政策,让阳光培训成为热点话题,做到家喻户晓。
2、认真搞好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当地农民机手技术需求,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积极聘请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时风集团、福田雷沃集团、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大华机械有限公司、山东郓城工力有限公司等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专家进行授课辅导。企业积极配合,并提供新机具作为实习教学用具进行现场演示讲解,供学员现场实习。保证了参训学员都能学到一技之长,深受参训学员的好评。
3、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根据梁山县阳光办、县财政局领导亲临培训现场检查调研的情况及参训人员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评价情况和学员的现实需求等,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4、注重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学校组成由一名副校长担任主任,
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的服务小组,采取电话沟通,下乡走访等多种方
式方法进行跟踪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不足。(1)社会认知度较低。购机农民主要从事农田作业,很少上道路行驶,大部分时间闲置在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2)学校发展后劲不足。农机校本身因循守旧,仅仅靠行政手段招生,没有面向社会和市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办学,广开办学门路做得不够,吸引力不强。
2、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1)农机校开展的各类培训项目都是公益性培训,不向学员收取任何费用,上级政府对培训经费的投入几乎为零。仅每年的阳光工程培训上级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但人员有限,不能满足广大农机手学习的需求。农机校由于资金困难,学校缺乏发展后劲,教学设施无法改善,教学仪器、教学设备、教学车辆无法更新;(2)农机校教师的素质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教师老龄化、知识陈旧化,缺乏对教师的再教育、再培训,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等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进展。
(二)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
(1)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农机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机培训的重视,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学提供保障。
(2)加强师资培训。希望上级管理部门经常举办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班,及时更新教师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机教育培训的需要。
(3)拓宽培训渠道。立足农机,面向市场,注重效益,增强活力,开拓创新,这是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方向。因此农机化学校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结合社会所需,提高办学规模,拓宽培训渠道,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农机使用、农机维修、农机操作培训、电气焊职业技能培训、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实行订单培训等,同时还要采取联合办学,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促进办学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努力为全县农机事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农机校 王素娥 王先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