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效益显著

作者:张小风 方文霞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4日

    武城县自2011年承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来,分别在全县8个镇(街)实施示范推广,运用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秸秆还田等技术模式,累计实施小麦保护性耕作15.5万亩,全县实现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370台。小麦平均亩增产37公斤、玉米31.89公斤。节水、节肥、减少机械作业程序等节约成本达140万余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优化了农机结构,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全县农机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新型、大型、先进型、实用型的农业机械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淘汰了一批小型落后的农机机型,农业耕作模式发生了改变,农业生产中的农机耕作意识得到增强,培养了一批农机致富能手,提高了农民以“农机”致富的信心和能力,提高了农机系统的整体社会影响力,树立了良好的农机部门形象,为农业机械化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节本效果明显,提高了农民收入。一是节约成本。保护性耕作技术,简化了农业种植机械作业程序,尤其是使用小麦免耕播种机进行作业,减少了除草、开沟、施肥、耕、旋、耙、整地等多道工序,每亩平均节约费用30元。二是提高了化肥利用率。由于传统的施肥方法有20%-25%左右的化肥散布在地表被蒸发浪费掉,而小麦免耕播种时化肥深施,肥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三是增产效果显著。根据全县大范围、连续两年对比测试,并经市、县农业技术专家对示范区进行测产调查,结果显示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三、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显著。大面积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既给农作物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充分利用了资源,还有效抑制了秸秆焚烧,减少了因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既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项目实施,还进一步提高了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了农民在生产中的投入,粮食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既简化了作业程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农田作业用工,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张小风  方文霞)

新闻来源地址:

手机看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