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跨越十年农机化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巨野县农机局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4日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巨野县农机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整体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推动了全县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农机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到2012年底,全县农机总值达12.3亿元,比2002年增长56.3%;农机总动力达215.3万千瓦,较2002年增长55.3%;拖拉机总量达到1230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4900台,10年间增长3.1倍;小麦联合收割机达2300台,比2002年增长4.2倍;玉米联合收获机达920台,比202年增长近20倍;小麦免耕播种机总量达1300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经济作物机械达1800台,比2002年增加1500台。全县农机总量进一步增加,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为农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机作业领域逐步拓宽,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全县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90万亩,其中累计深松整地面52万亩;实现机播146万亩,其中:玉米机播36万亩,机播率达86.6%,小麦免耕播种36万亩;小麦联合机收85万亩,联合机收率达98.2%,;玉米机收38万亩,机收率达89.6%;玉米秸杆还田40万亩,秸杆还田率达93.2%。2012年,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2%,较2002年增长46.8%;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6%。较2002年增长66.2%。
 
  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农机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农机合作社建设扎实推进,数量大幅度增加,质量明显提升。截止目前,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0个,其中达到“五化”标准要求的示范型农机合作社达到33个, 合作社成员达2200户,拥有大型机械1200余台,配套机具3600台,注册资金1.2亿元;农机从业人员达到5.2万人,全县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4.7亿元,10年间平均递增幅度为11.2%。
 
  主要工作成效:
 
  (一)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成效明显。自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全县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000万元、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资金1000万元,占全市累计补贴资金的15%以上。目前、全县共累计补贴购置各类机具5800余台,受益农户6200余户,直接带动农民及社会投入1.6亿元,有力地优化了全县农机装备结构,推进了农机化事业进程。
 
  (二)加强科学调度,实现农机化生产新发展。围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目标,县农机部门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组织各类农业机械积极投入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一是搞好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广播、报纸、网络、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对跨区作业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二是考察作业市场。组织人员到外地考察作业市场,搜集作业信息,签订作业协议,实行合同作业和订单作业,近年来,累计签订作业协议4000多份,协议作业面积160余万亩。三是强化服务。为了促进跨区作业的顺利开展,抽调农机技术人员搞好机手的技术培训和对上阵机械的检修、保养。近10年来,全县累计举办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1.3万人,检修农机具46万台次。全县的跨区作业规模、区域范围都进一步扩大,机手收入进一步增加,全县农机化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2012年夏秋农机跨区作业总收入达到4200万元,较2002年提高6.5倍。
 
  (三)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探索创新农机管理服务的新模式,重点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在工作中,通过下发文件、制定考核办法、加强工作调度、开展观摩活动、组织到外地学习培训等形式促进农机合作社建设,同时争取省、市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奖励农机合作社,有力的推动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底,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0个,其中达到“五化”标准要求实行规模化作业的农机专业合作社33个,注册资产达到1.2亿元,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2200户。在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广泛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培育农机作业服务市场,提高农机作业效益。今年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完成作业面积80余万亩,签订订单合同3000余份,协议作业面积60万亩,实现规模化作业面积20万亩,有1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机械植保浇水灌溉等田间作业服务,服务面积16万亩,有6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承包土地、租赁土地经营,实现土地流转4000亩。
 
  (四)大力推广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新技术。近年来,全县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加大了对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的推广力度,全县累计新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700余台,玉米播种机1400余台,小麦免耕播种机1300台。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机科技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农机示范园区内重点实施了“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引导农民自觉运用玉米机收保护性机械化耕作技术,使玉米机收与保护性耕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快了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普及步伐,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面积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我想连续三年被市农机局评为“全市保护性耕作工作先进单位”。
 
  (五)狠抓“平安农机”建设,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县农机部门把农机安全生产列入重要位置,县农机局每年都与镇区(办)农机站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时刻崩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扎实开展了“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全县创建农机安全示范镇区2个,示范村16个,示范户560户,初步构建起了上下联动、运转协调、安全有效的农机安全管理网络。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围绕排查和治理事故隐患,集中力量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2012年全县查处纠正违规、违章行为600余次。县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连年受到县安委会的好评。认真组织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积极打造农机维修服务新品牌,引导农机维修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全县新创建“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36个,覆盖全县90%的镇区(办)。累计完成农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1800余人,实现了新突破。积极开展农机打假活动,认真受理农机投诉,依法维护农机经营者和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六)强化农机信息宣传工作,农机化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县农机部门一直把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列为全县农机化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明确量化了信息工作任务,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各级农机部门加强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在全县掀起了宣传农机工作的高潮。近年来,全县累计在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山东电视台、山东农机化信息网、菏泽电视台、菏泽日报等新闻媒体,刊登和播出菏泽农机化新闻稿件1800余条,其中中国农机化信息网400余条;省农机化信息网500余条;报纸等平面媒体80余篇。市农机化信息网800余条。全县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一直保持全市前列。
 
  “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远景展望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农机化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农机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一是要优化装备结构,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即要解决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装备结构不合理、各类机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结构布局优化的重中之重是要促进各种类农机装备合理配置,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农副产品加工等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性发展。今后一个时期,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就是要促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的发展,提高配套比和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避免低水平重复购置、资源浪费。重点对大蒜收获机,花生播种机、收获机、棉花拔柴机和适合我县经济作物的机具进行科研攻关,采取引进、吸收、革新等措施,突破经济作物机械化的瓶颈。同时因地制宜拓展农机化服务领域,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
 
  二是要推进农机农艺结合,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推动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农机部门的任务和职责。要勇于探索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路子,农机部门不但要主动联系、配合农业部门有效地实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通过农机农艺结合,加快我县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农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是充分发挥政策的扶持和导向作用。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不但是强农惠农的政策,也是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利好政策。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推动玉米收获和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快速发展普及,在此基础上,推进经济作物和农村各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升。
 
  全县农机化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进程,重点推广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加快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和林牧渔业机械化,努力发展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强化全县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机化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提升我县农机化高级阶段的发展水平,加快向全面实现农村各业机械化的更高目标迈进。力争到2015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30万千瓦,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5亿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99%。(巨野县农机局)
 

 

新闻来源地址:

手机看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