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骄骥农机合作社“孵”出15个合作社

作者:新华网重庆频道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4日

    新华网重庆频道12月14日电(徐爽)一个农机合作社下面还发展了15个水稻、蚕桑等专业合作社?

    昨日,笔者带着这份好奇走进长寿骄骥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程惠泽感慨地说,合作社能发展起15个合作社,不仅是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也是为破困境逼出来的招。

    规模扩大却遇困境

    2007年8月,长寿区云台镇青云村村民程惠泽与另外4人合作,组织6台微耕机、抽水机等农机,组建农机合作社。

    当年9月,合作社举行机耕现场会,周边村民都被机械的高效率所震惊。 当时,由于国家正大力推广农机,并出台补贴政策,村民们掀起了一股购机热潮。 到2008年时,程惠泽的农机合作社已发展到100多个会员,120余台农机。程惠泽便按照社员、农机分布情况,将社员分成7个农机作业队,每个组分别拥有几台微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抽水机,组队进行农机作业。

    合作社虽壮大了,但程惠泽在当年春耕时发现问题也随之而来:农机数量扩大20倍,可农机作业面积增长不大,直接致使农机使用率降低,甚至出现部分农机只耕几亩地地情况。

    这直接影响社员收入、信心,同时还给合作社发展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怎么办?

    “一体化”模式破局

    一经思考,程惠泽发现,合作社的农机作业队只为散户服务,市场规模小且还不固定,直接影响农机使用率。合作社要发展,就必须改进生产模式。

    2008年8月,程惠泽组织云台镇应祝村农机作业队,在当地实行一体化服务试点:组织村民集体将水田交给合作社作业,合作社则在价格上给予优惠:耕地、插秧50元/亩,割谷100元/亩,如果是抽水则每小时仅收取4元钱补贴电费、油费。

    当时,这价格较市场价约低1/3,较人工作业价要便宜2至3倍。模式一推出,很快就得到应祝村60户村民的支持,集体把150亩水田交给合作社作业。

    机播、机插秧、机收……当年,应祝农机作业队累计作业面积就达到800亩,较其它农机作业队作业面积多出一倍多。

    这也意味着程惠泽为上述难题找到了破解之道。

    再建15个合作社升级

    有了好的开始,还要好的继续。

    2008年底,程惠泽利用应祝的成功经验,在葛兰镇冯庄村农机作业队升级“一体化”模式:农机作业队组织当地农民组建水稻专业合作社,直接把合作社融入水稻生产中,固定市场。由农机作业队完成合作社机械操作任务,价格则较市场价每亩便宜5至10元。

    由于这种模式,对村民来说,可改进水稻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村民们很是欢迎。

    2009年1月,冯庄村水稻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1368户村民将3123亩水田登记入社,实行合作经营。当年,该农机作业队作业面积就超过6000亩,作业量同比增长70%。

    从2010年起,骄骥农机合作社下属的应祝、青云等农机作业队,先后骄健、志乾等14个专业合作社,全部实行农机对口作业。当年,合作社农机固定作业面积就达到2万亩,直接帮助合作社农机作业面积增长2/3。

    到今年,合作社农机作业面积已发展到接近4万亩,帮机手创造工资收入80余万元。

新闻来源地址:

热门农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