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高产创建示范片里的“增产日历”

作者:《农民日报》本报记者 王瑜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8日

    搅拌、运送、抹水泥……1月12日,湖南益阳市赫山区八字哨镇高粱坪村的地头上寒气逼人,几个正在加宽排灌渠边沿的农民却干得热火朝天。这是赫山区整合项目资金,加强高产创建示范片农田水利建设的一幕。

    高粱坪村科技示范户周连生告诉记者,高产创建前,村里灌溉都是土渠,容易塌方、淤塞,灌水不好灌、排水排不干;这几年,村里的排灌渠道都修成了水泥渠,灌水排水比以前快多了。“以前14亩田浇一次水要两天一夜,现在半天就能浇完。”周连生说。

    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从硬件上保证了增产技术落实到位。“种稻讲究‘无水抛秧、浅水立苗’,如果排灌不及时就会影响到晒田和抛秧。”赫山区整建制水稻高产创建八字哨镇示范区驻点工作小组成员、高级农艺师夏爱兰介绍说,早稻生产,一个关键是晒田,5月中旬必须晒好,否则就会影响到早稻移栽;早稻移栽时间又直接影响到晚稻,晚稻推迟播种一天,遭遇寒露风减产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早育秧、早移栽、早齐穗,是湖南双季稻安全生产的关键。经过几年实践,从早稻播种到晚稻收获的7个多月被夏爱兰们划分成若干个时间点,关键时点具体到日,每个时间点落实什么技术措施,都清清楚楚。“集中育秧至少能使移栽时间提前5天”,“9月10日晚稻必须安全齐穗”,示范片里的农事日历,一天天连起来就是一张完整的高产创建技术路线图,直观诠释了我国粮食为何能连年增产。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0亿元在全国建设1250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同比增加5000片,其中11095个粮食(不含杂粮)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10.2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高257公斤。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辐射带动下,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单产明显提高。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达到11791亿斤,比上年增产367亿斤,其中单产贡献率超过80%。

    据了解,农业部今年将依托高产创建的资源和平台,启动实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将万亩示范片的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开展试点,同时针对生产中的技术瓶颈开展黄淮海砂姜黑土改造等9大科技攻关,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

    作为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项目的试点县区,赫山区今年将“以奖代补”建设55个简易钢架单层育秧大棚推广机插秧。当天,赫山区龙光桥镇汪家堤村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种粮大户黄卫民也在田里趟着泥水,指挥四五个工人搭建大棚。经过5天赶工,长55米、宽8米、骨架初现的11个育秧大棚一字排开。“再有三四天就能全部建好。”黄卫民告诉记者,“早稻在3月初播种,但今年春节晚,过完年就是2月中旬,那时再准备就来不及了,所以省里区里的政策一下,我们就请来专门做蔬菜大棚的公司,提前搭棚。此外,覆上塑料薄膜后也可以加速禾梗腐烂,便于开春整地。”

    黄卫民流转的500多亩耕地都在高产创建示范片内。黄卫民说:“高产创建示范带动作用大,周边农户都跟着我们做。去年我搞集中育秧,增产效果好,今年大家都找我订秧苗。今年集中育秧,除了供自家耕地所需外,还打算多育些供应周边的农民。”他透露,目前预订软盘抛秧的大田面积已超过1300亩。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