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2012年保护性耕作推广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鄄城县农机局 申文标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1日

    2012年,鄄城县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实施大推广、服务新农村”的要求,紧紧把握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特点,充分发挥项目区创新示范功能,加强组织领导,创新运行机制,2012年保护性耕作推广项目区保护性耕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1.项目区面积落实情况。按照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关于下达2011年财政支持农机化推广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和《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要求,我县选定在旧城镇组织实施。核心示范区在旧城镇沿黄公路两侧的王桥、姜楼、宋楼、吴楼、程桥等行政村,实施面积共计1万亩,其中王桥村3500亩、姜楼村1500亩、宋楼村2000亩、吴楼村2000亩、程桥村1000亩。示范区连片面积不小于50亩。
 
    2.机具落实及到位情况。2012年项目区实际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2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0台,深松机10台。项目区内小麦玉米秸秆还田覆盖率、小麦玉米免耕播种率均达100%,土壤机械深松率30%以上。超额完成了合同任务,满足了项目区示范机具的要求。
 
  3.资金筹措及使用情况。项目经费严格按照《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鲁财农〔2007〕41号)进行管理,合理使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使用资金,引导农民投入专项购置资金。所有资金不存在转移或侵占现象。
 
  4.技术培训及宣传情况。项目实施中,在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深松整地等关键环节,由农机、农技、植保、土肥等专业技术人员,在试验示范区和推广区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同时在电视台制作专题讲座,特别是在小麦免耕播种期间,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调试播种机械,检查播种质量,记录相关信息。全县举办保护性耕作培训班20期,机具演示会30次,培训人数6500人,媒体宣传30次,印发宣传资料4.5万份。
 
  5.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果。(一)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社会影响力加大,认知度提高;(二)是节本增效明显。减少了作业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亩节约机械作业成本35元,保护性耕作小麦平均亩产较传统耕作增加45公斤,玉米平均增产31公斤。超额完成了合同考核指标任务。去年秋种,我县抓了固定道深松分层施肥免耕播种、宽幅精量播种、传统耕作三种模式对比,相同管理措施、相同的小麦品种,固定道深松分层施肥免耕播种和宽幅精量播种两种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小麦群体合理,根据苗情监测,每亩群体多11.3万茎,单株次生根多1.6条,三叶大蘖多0.4个。平均增产分别达到了12.2%和13.8%。深松免耕精播和宽幅精量播种产量基本相同,但深松免耕精播能显着减少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三)是进一步完善了适合我县大面积应用的农机农艺融合的配套措施;(四)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强土壤抗旱能力,减少土壤风蚀、水蚀,保护生态环境。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1.建组织,强化领导。 为保证项目实施顺利,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农机局局长、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各项目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农机局有关人员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方案决策、组织协调、监督实施等全面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指导组,由农机农艺技术人员共同选定小麦、玉米生产机械,配以灌溉、中耕、植保等通用机械。规划出肥料、灌溉水的使用原则、使用量和具体的使用时间,病虫草害的防控技术要求。工作措施具体细化到月份,每个环节都有量化指标,明确责任人。
 
  2.订合同,规范管理。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我们将示范任务对项目乡镇、村以合同的形式落实到户到地块,作业任务落实到机手。作业中严格执行农业部、山东省制定的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合检查验收制度,严把机械作业质量关,杜绝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作业质量的现象。
 
  3.抓宣传,广造舆论。在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中,针对不同的宣传培训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培训的地点或在田间地头,或到村头院落,时间或在茶余饭后,或是流动夜校,集中分散结合,演示观摩结合,有照片挂图,有数据对比,内容通俗易懂,提高了培训质量和认知效果。(一)是对县、乡两级农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农机销售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其切实明白核心技术内容,提高指导和推动全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水平。 (二)是对乡村干部的宣传从政策导向入手,内容包括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本项目区的实施现状和发展方向,更好地监督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质量。(三)是对农机户培训的重点是机械作业操作规范,作物各生长时期杂草和病虫害的特点以及防控措施。(四)是对农户的宣传从保护性耕作的增收节支功能入手,重点宣传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后,能够带来保护土壤、培肥地力、蓄水保墒、增加产量、减少机械作业开支等好处,使其接受和应用此技术。  
 
  4.树典型,总结经验。在项目区建立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对比田,抓住典型地块、典型作业机组,象我县旧城镇程桥村的固定道深松分层施肥免耕精密播种作业地块,作为去年以来的宣传重点,今年菏泽市农机推广会议组织了现场观摩。通过开现场会、苗情分析、测产对比等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和技术人员开展宣传培训,将农机、农艺、植保等技术有机结合,确保实施质量和效果。并通过电视媒体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的综合效果和长远效益,用身边的事例引导示范,象葛慎波、李德勇等深松免耕播种作业机组的现身说法,引导更多的农机户积极购买保护性耕作机械,让农民心悦诚服地参与这项工作。   
 
  5.重观摩,扩大面积。通过建设好布局合理的项目示范区,组织乡村干部及周边群众、合作社成员、农机大户等现场观摩。做好数据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客观地进行监测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有效实现信息反馈,适时反馈技术改进意见。通过观摩,发展与核心项目区相邻的地块村组开展保护性耕作,由于核心项目区技术模式成熟,实施效果好,带动临近地块、村组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延伸辐射面积的扩大。
 
  三、存在的问题
 
  1.农机农艺融问题。农村土地的分散经营,地块大小与播种机的幅宽不适宜,特别是由于添加肥料、种子,调整种子、化肥播量,播完一户清理种子和化肥,无效工作时间多,作业效率较低,农机户推广应用的积极性不高。
 
  2.操作服务问题。一是有的机手刚开始使用,存在操作不熟,调整不当,保养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农户应用的积极性;二是零部件损坏后,市场不能及时配套,需等厂家发货,影响使用。
 
  四、建议对策
 
  1、加强宣传工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还局限于农机系统,对精耕细作、大肥大水的过度依赖,影响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切实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的投入,进一步整合惠农资金,加大示范区资金的投入。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技术方案已经成熟,即将进入快速推广阶段,如果再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应与农艺相结合。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将机具选型,工艺路线,选择留茬效果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其最佳结合点。针对不同耕作条件,搞好机具研发,改进机具性能,提高作业效率,提高农机户作业收入,调动农民的购机用机积极性。(鄄城县农机局 申文标)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