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长治市共完成国家、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400万元,全面完成各级下达的补贴任务;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98.55万千瓦;机械化耕地面积完成364.86万亩,机械化播种面积完成335.6万亩,机械化收获面积完成137.79万亩;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在全市全面推广实施,新增面积28.4万亩,累计达到254.19万亩;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13个,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2年,长治市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收入实现连续九年高位增长,而农业机械化正成为长治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农机补贴让农民“乐开了花”
“市场上卖8万多元的玉米收获机,我现在只花不到5万元就买到了……”日前,潞城市黄牛蹄乡清口村的农机大户靳志斌开着刚刚购买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高兴地说。
2012年,国家和省下达我市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4400万元。为了切实把这项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全市农机装备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热情服务,为购机农民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极大的方便,保证了补贴资金的全面落实。特别是对玉米联合收获机、马铃薯收获机实行市级累加补贴,同时,广泛开展宣传,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这些机械,积极推动了这两项收获作业的开展。全年全市共补贴发展农机具10468台(件),受益农民6548户。
农机化把群众彻底从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中解放了出来,农业机械化成为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发家致富的强力引擎。
农机合作社让农民“抱团致富”
襄垣县古韩镇桃树村的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目前有社员37人,各种拖拉机21台,配套农机具74台。社长郝宝宏告诉记者:“桃树村是有名的甘薯种植基地,薯类农机具在当地很受欢迎。”于是,他就组织当地的农机大户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根据不同农机具的使用方法及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制订了从土地深松到收获的标准化农机作业流程,社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延长了农机田间作业时间,也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像郝宝宏这样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抱团致富”的农民在我市比比皆是。2012年,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1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机化生产的主力军和农民发展农机化的中坚力量。在积极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同时,我市也积极培育发展屯留的“土地流转+农机合作社”模式、壶关的“协会+农机合作社+会员+服务区”模式、武乡的“土地保姆”模式等经验,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制完善和创新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 “抱团致富”,推动农机作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展现出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大繁荣景象。
保护性耕作让农民“科学种田”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一直是我市的主要农机化生产项目,2012年,市政府投入保护性耕作项目资金70万元,继续推进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施工作。
2012年,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增28.4万亩、累计达到254.19万亩的实施规模,建设成了涉及13个县市区、89个乡镇、622个行政村的项目区,分别承担了国家、省、市三级项目区建设任务。为了把保护性耕作项目做实做好,我市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举办各种类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积极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并优先保证保护性耕作项目区的农机具配套完善。同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环节进行质量检查,特别是对秸秆还田等环节,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严格把关,保证了项目区的作业质量。
保护性耕作能够增强土壤养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项目区保护性耕作的有力实施,必将为我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让百姓真正实现“科学种田”,走上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