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荣青和他的麦田 毛庆摄
本报讯(记者 毛庆 通讯员 陆轩 孙贻仙)在农村,年轻小伙子大多数都想着往城里奔,而在六合区竹镇镇送驾村,“80后”小伙汤荣青不仅从城里回了乡,还承包了2000亩地,种起了水稻和小麦。去年,他被评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南京只有他一个。
六合区金磁村东头,一亩亩麦田连成一片,嫩嫩的麦芽在寒风中坚强地生长着。“这一片,加上那一片,一直到马路那里,都是我的田!”汤荣青指着眼前的麦田自豪地告诉记者。
汤荣青出生于1982年,高中毕业后,汤荣青和村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外出打工赚钱,先后去过北京、深圳,因为学历不高,汤荣青只能在工地上干活,刨去开销,到手的钱也没几个。
几个月后,汤荣青收拾包裹回家了。当时,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很多地无人耕种就荒下来。汤荣青想,自己从小就跟父母下田干活,不如把这些荒地种起来。
一开始是10多亩,慢慢发展到30多亩,到今天,已经扩容到2000多亩。
2000多亩田,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汤荣青笑着说:“现在从播种、插秧、除草到收割,全都机械化,一点也不忙。”
汤荣青算了一笔账,他一年种两季,主要是小麦和水稻。小麦一亩大约有800多斤收成,水稻一亩收成是1200斤,刨去土地流转费、肥料、种子等成本,平均每亩的纯收益大概在300元—500元。“现在种田新设备很多,这几年赚来的钱都投在设备上了,四台播种机、两台插秧机、两台大型拖拉机和一台开沟机,最近还新买了一台撒肥机,都成了固定资产。”
回想这几年的种田历程,汤荣青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候。“原来种田要交税,现在国家还给奖励。”汤荣青说,镇里对他支持也很大,有一次急需贷款买种子,银行要求有担保人,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二话没说,就给他做了担保,贷了10万元。2011年六合大旱,1000多亩麦子正处在灌浆期,偏偏老天就是不下雨,镇里想方设法组织打水,最后终于保住了麦子。
看到儿子的成功,50多岁的父亲汤锡文也彻底改变了“干啥都发财,就是种田不发财”的想法。汤荣青说,去年,他成立了荣发农机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一起靠机械规模化种田。“明年我还打算多承包一些地,不光种小麦、水稻等传统农作物,还引进点新品种,让亩产效益更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