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关于玉米机械化收获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玉峰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2日

  随着近几年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玉米机收市场需求逐步扩大,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械的热情持续升温,仅去年一年,我县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就推广75台,今年,我县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械的热情高涨,还不到一个月,已有一百多名农民向县农机局报名,要求购买玉米收获机械。针对当前的形势,县农机局高度重视,为了做好今年的玉米机收工作,组成专门班子,派出4个调研组,对全县玉米机收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郓城县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属黄河冲积平原,这里土地平坦肥沃,适合大型机械化作业,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两种粮食作物,小麦从种植到收获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种植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现正在向收获机械化迈进,全县每年玉米种植面积都在70万亩以上,经过近几年农机部门的大力推广,全县玉米收获机械保有量已达460台,但机收率仅为35%。尽管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玉米生产中,机械化作业水平依然很低,特别是玉米收获,基本还是靠手工操作,不仅占用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极低。玉米收获机械化的低水平,制约了我县玉米生产农机化水平,影响了我县粮食生产安全,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和难点。因此,解决玉米收获的机械化问题,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是农业生产的急需,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关键,更是全面提升我县农机化水平的重中之重。所以,加快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已势在必行。
 
  二、今年玉米收获呈现的特点

  1、机收需求迫切,市场潜力巨大 。
 
  相对于玉米种植面积,目前我县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还相对较低,农民坐在地头就能收获玉米,改变了传统的出力、出汗、浑身一层灰,辛辛苦苦作业的场面,农民使用机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玉米机收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各级政府的补贴政策大力扶持下,农机部门的大力宣传推广下,玉米机收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2、农民普遍认可,购机热情高涨。
 
  通过农机推广部门大力宣传和积极举办现场会,广大农民逐渐认识到了玉米机收的益处,由早前的被动接受宣传到现在的主动联系我们推广机构,了解机具的性能,推荐机具。在亲眼目睹机具作业效果后,农民们也认识到了终究还是机械化作业方便。人工收获费时、费力,每亩需要80–100元作业费,一天只能收获4–5亩。相比,机械收获比人工收获还便宜20元左右,收获效率也大大提高。农民逐渐算清楚了这本账,机收作业,得到了农民们的普遍认可。购机用机,农民热情高涨。

  3、技术基本成熟,机具逐渐完善。

  玉米收获机技术经过最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改进,各机型在技术上逐渐成熟。从各县作业情况来看,无论是从果穗的完整性、籽粒的破损率,还是秸秆的还田作业效果,机具的稳定性都不错,田间也少有遍地洒满玉米籽粒的情况。
 
  三、玉米机械收获存在的问题
 
  1、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够。我县玉米种植模式是以宽窄行为主,而玉米收获机械是以适应等行距种植为主,从而造成农业的种植与玉米机收行距不对行。加之个别技术操作中的问题,造成玉米收获机械在作业中作业效率较低,且损失率较高。
 
  2、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目前,该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主要是一家一户经营土地,地块过于零碎,种植品种、收割期也不同,不便于规模化作业。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玉米机收的生产效率,导致作业费用相对偏高,农民用机积极性不高,使玉米收获机械很难实现理想的效益。
 
  3、玉米联合收割机性能质量还不稳定。一是籽粒破损率高,损失率高,收获效果不尽人意;二是有些机型割台宽度与还田机宽度不匹配,作业效率低;三是有些部件易损坏,材料选择不科学,故障频发,作业效率和效益得不到最大发挥;四是粮仓设计不合格,果穗入仓不到位,需人工辅助完成,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4、农机户投资回收期长

  以效率较高的55马力两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为例。其销售价格为8万元计,国家财政补贴30%,实际成本价格7万元,年收获期按20天计,日收获40亩,作业费80元/亩,一年作业期毛利6.4万元,扣除20元/亩的燃油、维修、工资、折旧费,实际作业净收入仅4万元,收回机具投资需要2年。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来说,玉米收获机仍然属高投资、低收益、回报期长的农业机械。
 
  5、驾驶操作人员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作业技术性强,购机户急功近利,不能得到专门的培训,操作技能有限、水平低,作业过程中故障多,收获质量参差不齐、效率低,群众满意度不高。
 
  6、三包服务有待改善。三秋本是抢收的黄金季节,机械负荷大,故障频率就高,部分生产厂家三包服务不完善,重要农时季节,售后服务人员不能及时到位,不能及时排除故障,不能兑现服务承诺;并且机具零配件配送不及时,提供的配件与原车件质量差距大。
 
  四、对策与建议

  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一)是宣传玉米机收知识,提高农民群众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认识。通过电视、报刊、网络,赶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等形式,不断强化农民群众对玉米机收的认识和了解,在全县形成浓厚的玉米机收宣传氛围;(二)是宣传科学合理种植模式,引导农民改变旧的种植习惯,使玉米种植行距更适合玉米机械收获;(三)是宣传玉米机收先进经验。加强对作业效果良好的机手进行宣传,对机收水平高的乡镇、村、户进行宣传,不断提高群众对于玉米机收的认识程度。努力营造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2、继续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在购机补贴过程中,要制定出特定的倾斜政策,扶持农民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玉米收获机械化。加大农机补贴力度,特别是农民购买收获机械的补贴。给予农民贷款支持,暂缓农民经济负担。抓好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种田大户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充分利用媒体、网站广泛宣传机收的意义、作用效果和做法,形成全社会关注推广应用玉米收获机械化的良好氛围。
 
  3、强化农机农艺结合,提升玉米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一是要正确引导改变我市玉米种植方式,鼓励农民实行宽垄密植、标准化行距种植,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以适应主流玉米收获机具的作业,方便玉米收获机械大范围跨区作业的要求,逐步形成农机农艺协调配合的技术体系。二是要对玉米生产从整地、播种、收获进行机械配备和“一条龙”作业,探索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模式,提高玉米生产科学化、机械化程度,提高玉米产量,实现“吨粮市”的目标。
 
  4、加强示范推广,抓好以点带面。通过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及试验示范点建设,探索推广农机、农艺互适玉米生产技术,筛选推广性能先进、质量可靠、经济适用的机型,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加强技术培训,搞好技术讲座、现场培训,提高机手操作技术能力,减少因人为因素引起的作业故障,相对延长机械的作业时间。依托有玉米收获机械的农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以点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以乡带县”的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新模式。
 
  5、加强农机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农机局要紧密结合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在培训农民技术上下功夫。精心准备,因地制宜,即有理论又能实际操作,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农民技术课堂,使农民有理论、会使用、能维修、保安全。实施全面服务跟踪服务。从机具选型、效率测定、配件供应、质量考核等都要周到而细致的服务到位。让农民购机放心、用机顺心、维修省心、收益称心。
 
  6、引导社会服务,培育作业市场。借鉴小麦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玉米机收信息,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满足群众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需求。
 
  7、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玉米机收条件。针对目前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生产体制中,地块狭小过于分散的实际,要提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为机械化生产特别是高效率的大型机械化作业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实施区域化种植,尽量在同一地块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模式,做到成方连片。二是有效促进土地合理流转,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托管、土地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模式,利用机械化生产手段,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 (玉峰)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