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着力推进玉米机收秸秆还田跨越发展

作者:李冠华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3日

  牡丹区是农业大区、粮食大区,年种植玉米90多万亩。近年来,农机干部职工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扎实苦干,有效促进了全区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

  一、加强指导,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继牡丹区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后,玉米生产机械化成为今后工作重中之重,为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进一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真正享受农机科技成果带来的实惠,牡丹区农机局不等不靠,充分调研,查实情,摸真况,提方案,定措施,汇报区政府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农民和谐稳定,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任组长,区农办主任、农业局长、农机局长任副组长,乡镇(办)长(主任)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工作的组织实施,督查指导工作,下设由农机、农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服务组,主要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技术培训、操作规程指导,机械推广、示范园建设,组织实施落实地块面积等,各乡镇办分别成立以乡镇长、主任任组长,分管书记、乡镇长、主任、管区书记、农机站长、农技站长任副组长,村支书(主任)、农机合作社社长等为成员的专门领导机构负责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工作的具体实施,建立起了分管区长亲自抓,职能部门靠上抓,乡镇、村组紧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一致协调推进的服务格局,为加快全区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二、深入宣传,广泛发动,提高群众认识

  针对全区部分农民受传统生产观念影响,认为玉米收获适应期长,早一天晚一天收获对种植小麦影响不大,手工掰棒省去不少工钱,现行体制下农民一家一块经营耕地,地块狭小,玉米种植分散,群众使用机收的积极性不高,不像收麦那么迫切,加之连续两年秋季雨水大,玉米倒伏多,果穗下垂多,地中积水机械无法进地,玉米收获机械体积大、质量重,工作时转弯半径大,作业效率低,成本高等不利因素,再加上目前农民种植玉米的模式与机播行距存在较大差距,很难适应玉米机收,区农机局充分研究,科学制定《牡丹区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工作实施方案》、《牡丹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召开全区乡镇长、农机站长、农技站长、村支书(主任)、合作社社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大型动员会,分管区长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因地制宜,加大措施,全力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全面提高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在区电视台开辟专栏,定期播放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专题片46期,技术服务组采取集中于分散相结合举办专题培训班28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36场次,发放宣传册6700余册,技术明白纸50000余份,举办现场会、演示会23场次,解答群众咨询1.6万余人次,向群众宣传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的经济效益,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玉米种植、收获习惯。同时,各乡镇办在镇村公开栏张贴宣传资料6200余份,利用村组广播喇叭宣讲,适时举办农民夜校72期,累计宣传培训村干部、群众25万人次,全区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充分了解了实施保护性耕作,对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蓄水保墒,增产增效,省力省时省工省钱的诸多优点和可行性,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突出重点,加大补贴力度,全力推广玉米收获机械

  严格按照省市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牡丹区实际,区农机局突出玉米收获机械补贴重点,购买玉米生产机械的优先补贴,对经销商要求在补贴现场摆放各类型玉米收获机械,随时向购机群众现场介绍产品、性能,讲解使用要求。以实施山东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为抓手,以创建农机科技示范园为载体,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效果引导农民自觉应用玉米机械收获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演示机械适用方法和技术,督促经销商及时供货,搞好售后服务,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购机热情。2012年推广各类玉米收获机73台,秸秆还田机89台,为全区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扩大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面积,开展玉米生产规模化作业,提高机械利用率和作业效率,让农机手挣到钱,同时组织开展玉米机收跨区作业,2012年以兴业、建业等为代表的农机合作社组织300余台玉米联合收割机赴黑龙江、内蒙、辽宁、沈阳及河南、河北等地开展跨区作业,创收1500余万元,单机平均纯收入达4万元以上,一年就挣回了机械投入,更激发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

  四、合作社唱主角,引领玉米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

  在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中,让农机合作社唱主角,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先示范、后推广、稳步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以社带村”、“以村带镇”、“以镇带区”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整体推进格局。结合全区玉米种植实际,联合区农业局研究制定《牡丹区玉米种植收获、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应用实施方案》,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扩大适合玉米机收种植模式的应用面积,提高机械利用率,组织合作社开展订单合同作业和土地流转,搞好区域化种植,最大限度在同一地块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机播、统一机收还田,做到成方连片。同时通过召开不同形式的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现场观摩演示会,组织农民群众观看先进机具现场演示,亲身感受玉米联合收获机和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有力的推动全区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和机械化普及步伐,引领玉米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借鉴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开展社会化服务,积极开拓、培育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市场。引导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跨区作业服务,努力提高玉米机播、机收社会服务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提高作业规模、使用效率和经营收益。

  五、建立考核机制,强化督导检查,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为确保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区政府将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工作纳入对乡镇办的年终目标考核,区政府专门成立督查小组分赴各镇村对三秋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工作进行检查,重点督查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实际效果,对落实不到位和工作不力的乡镇办事处进行全区通报。三秋期间,市区两级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镇村检查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工作,并对开展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区农机局与各涉农乡镇办农机管理站签订目标责任书,各乡镇办也成立了相应的督导组,并与下辖的行政村、农户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玉米机收面积和秸秆还田任务一一细化分解到各村、各地块。各乡镇办主要领导深入作业现场指导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工作,确保了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任务目标落到实处。(李冠华)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