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太原市农机局把农村油磨坊升级改造作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立足发展小作坊,致力关注大民生,取得显著成效。一年来,以古交市为代表、娄烦、阳曲、小店为试点,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补贴购置农产品加工机械174台,完成农村油磨坊升级改造53个,惠及农民近5万人,取得了农民欢迎、政府满意、事业发展的目标,达到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一、认真调查,确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方向
2012年,根据省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管理站安排,组织市、县农机管理人员,对全市近千个行政村农民生活用的碾米、磨面、榨油等机械的保有量、技术状态、使用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大调查。了解到当前全市农村存在的米面油加工机械数量骤减、机型落后、机械老化、加工厂房简陋、加工点数量锐减等“米、面、油加工难”问题,特别是广大山区农民群众对“磨面不出村、榨油不出乡”的强烈渴望和迫切需求。为此,市、县(市、区)农机局在研究2012年农机工作重点时,把油磨坊升级改造作为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为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农民“解难事、办实事”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确立了以“小型、省钱、便民、安全”为宗旨,把解决农村米面油加工难和淘汰落后加工设备,改造落后加工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为农民提供就近、方便、安全、快捷的粮油加工场所,逐步实现农民粮食加工不出村、油料加工不出乡,保障农民群众农产品加工的便捷化和经济化。
二、抓资金支持,为农产品加工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前几年试验的基础上,太原市把古交作为发展重点,带动娄烦、阳曲、小店同时开展,在争取省级油磨坊升级改造资金的同时,下大力气争取地方资金。古交市积极争取本市财政资金100万元,省级资金12万元。对油磨坊升级改造配套设备除享受国补外再给予20%的累加补贴,对不能享受国补的设备直接享受50%的地方补贴。建立起了建设类别和磨坊类别的各项标准,按照不同标准对新建磨坊给予3-5万元补助,对升级改造磨坊给予1-3万元补助。在政策的鼓励下,一年完成油磨坊升级22个,新建14个。将岔口建成了农民磨坊示范乡,将阁上乡和桃园办建成了全市的农民磨坊建设示范区,较好的解决了当地农民碾米磨面的难题。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视和表扬,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发挥了农机的作用,办好小作坊,解决了大民生问题。
三、抓政策培训,为农产品加工工作营造良好地发展环境。
为将农机惠农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围绕机补召开了全市农机化宣传会议,在第一时间以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将机补政策和程序逐级传达下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标语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在省农产品加工站的重视支持下,在古交市召开了全省油磨坊升级改造工程现场会,对今后的磨房建设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古交市在捷瑞达合作社举办了“古交市农民磨坊惠民工程建设”培训班,对10个乡镇街办分管领导和所涉及的36个村负责人参加了培训。这些培训为磨坊建设营造了良好地发展环境,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油磨坊改造所需农产品加工机械采取逢购必补,推动了工作开展。
四、抓好选人选点,以点带面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事业的发展。
在试点选择上,一是选人。选择人品好、懂管理、干事创业有号召力的人是基础。领导班子团结、建设积极性高的村是重点。古交、娄烦、小店基本上都选择村干部为试点建设带头人。二是选点。油磨房建设必须选在新农村的重点村、推进村和集中村,布点科学合理,建设可靠有力。三是带面。古交市选择农业大乡大镇岔口乡、河口镇为重点,在以上各乡镇建设磨坊,打造亮点,建设示范乡、示范区,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农产品加工发展,实现了大突破,全市于7月初在古交召开全市农机工作会议,组织各县(市、区)农机局长通过参观古交油磨坊改造试点,推动各县区工作的开展。
五、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各级农机人员积极性。
在磨坊的申报、规划、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确保磨坊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完成。把县(市)、乡两级农机人员和乡、村两级干部作为主要依靠对象,加强培训,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在农机化项目安排、补贴购机等方面给油磨坊升级改造带头人优先安排,调动了其发展项目的积极性。
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解决机械使用技术难题。
在2012年的油磨坊升级改造中,太原市农机局在技术服务上,一方面与农机生产厂家联系,积极组织了长治永成机械厂和运城面粉机厂的技术人员为农民们调试新购的机具,并讲解操作使用方面的注意事项,解决了农民使用新农具的技术难题。一方面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力度。在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大济沟村、娄烦县罗家岔乡、阳曲县黄寨镇都围绕农产品加工,深入合作社开展农机技术服务,得到了广大社员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