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破解“空心村”的探索

作者:《济南日报》记者 王立冰 通讯员孟繁玫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1月30日

  本报讯(记者 王立冰 通讯员孟繁玫)章丘市辛寨镇有3.6万人,目前有80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年流失,村里剩下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人,“地没人种,想种的也种不动”。面对这种局面,去年以来,辛寨镇在我市率先推出“土地托管”模式,为农民提供统一耕、统一种、统一管和代收粮食的“保姆式”服务。此举不但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推动了土地的规模化和农业的机械化。

  “土地托管”两种模式可选择

  “过去,俺一亩地投入至少900元,还不算人工费。签订土地托管合同后,每亩能节省80元钱,省时、省力、省心。而且合同中还规定,先作业后付款。”辛寨镇村民辛文普告诉记者,“这样既保证了质量,又增强了农机手的责任心,我们更放心了。”

  所谓的“土地托管”是指农户承包地的托管,农户承包地的性质不变,农户把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有较强统一经营能力的合作社,或者以市场方式向合作社购买所需服务,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实现农户与合作社双赢。

  辛寨镇农机合作社推出的“土地托管”模式有“全托”和“半托”两种,辛文普所选择的是“全托”,即农户将土地委托给合作社全权管理,合作社进行统一专业服务。

   还有一种“半托”模式,即农户根据自己所需要的服务项目进行选择。在土地托管模式下,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价格优惠的耕、种、收的一条龙机械化服务,在保证农户少花钱、大收益的同时,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

  专业“地保姆”让多方受益

  “地不用管了,家里人该上班上班,该打工打工,到收粮食的时候直接送到家里了,这样的托管合同当然抢着签了。”辛寨镇柳塘口村村民张恩香告诉记者,“我们村850户人全都签订了土地托管合同,现在大家都管土地托管模式叫‘地保姆’。”

  辛寨镇有80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土地托管”之后打工者实现了打工收入和土地收入的“双丰收”。用村民的话来说,“打工不丢地,不种也有收益。”

  合作社把托管的耕地集中起来,实施规模种植,以批发价购买农资,直接降低成本。广泛应用农业技术,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收益率,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同时,大面积作业比散户作业效率提高20%。每年进行耕种收5遍,合作社还可以从每亩地提取费用10元。

  此外,在土地托管后,农机手在合作社的统一调配下,进行成方联片作业,效率可提高20%,既保证了作业面积,又提高了作业收入。

  “土地托管”促现代化农业发展

  辛寨镇共有耕地5.6万亩,目前实行“土地托管”的有1.8万亩。土地托管的效果显而易见,农业投入减少了、农业综合效益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加快了、品种优良了,同时,也极大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目前,合作社拥有28名农机手,大型农业机械194台(套),吸收农户1900多户,托管耕地面积1.8万亩,托管土地区域已扩展至济阳、东营等县市。”辛寨镇副镇长刘秀昌说,“土地托管后,把一家一户分散零星的土地,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服务,改变了过去农户分散种植品种不统一、田间管理水平差异大的状况,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不划算的事,改变了‘家家地不多,户户各干各’的经营状况,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

  在合作社服务范围内统一经营的服务,以标准化方式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实现生产流程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由土地托管,再到土地流转,最后让农民入股成立土地公司的模式,也许不久就能实现。如果土地实现企业化管理,大型设备就可以被充分利用,大马力设备的优势得到发挥,种植模式也会得到更好的创新。”刘秀昌说。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