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发展保护性耕作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作者:陕西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1日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增强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为了按时完成2012年保护性耕作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项目完成情况

    我们结合全区农业生产实际,示范区内的行政村土地成方连片,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为了比较项目实施和不同技术模式的效果,在揉谷镇核心示范区内建立100亩对比试验田,进行系统对比实验,检测数据指标,比较保护性耕作与常规性耕作条件下的土壤性质变化、作物产量是否增加等情况,进一步探索各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实验效果,选择并普及推广适合我区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今年共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1.08万亩,举办培训班2次,机具演示2次,培训技术人员38人次,培训农民450人次。

    项目主要推广以下四项技术:

    1、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小麦收获时高留茬,留茬高度不低于25cm;玉米收获后,将玉米秸秆粉碎均匀覆盖地表。

    2、深松作业技术。在冬小麦播种之前,或夏玉米播种前,用行间深松机进行土壤深松,深松间隔为40cm,深松深度为25~30cm。该技术为选择性作业,尽可能实施联合作业对田间土壤容重较大的田块(一般为两年一次)。

    3、免耕施肥播种技术。小麦收获后,用玉米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作业。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直接用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小麦。

    4、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在关键农时季节,根据地块杂草类别及病虫草害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进行防控。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与领导

    按照省农机局的要求,认真贯彻《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成立保护性耕作项目领导小组、专家顾问组、技术实施组(具体名单见附件),由区政府组织召开项目区镇长、以及村委会主任和有关部门领导会议,安排动员做好项目村的群众工作;由农林局牵头组织协调农机、植保、农技、种子等单位相互配合,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及时做好项目所需机具的选型、改进和供应。

    (二)机具引进推广

    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数量和质量,是本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因此,项目组重点做好配套机具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一是机具选型。我们认真把好机具选型关,在综合考虑各生产厂家机具性能、价格以及近几年实际使用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供农户选择购置的机型,由购机户自主购机。二是机具配置。现代农业园区内主要作业环节的动力及配套机具已有相应配置,但在保护性耕作技术运用的一些环节还需配置和增加必要的机具。在掌握利用好现有机具资源的基础上,本着合理购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配置。三是按照中央、省、区有关政策要求,严格执行机具购置补贴程序。

    (三)宣传培训

    抓住春冬农闲季节,大力开展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宣传。通过办培训班、知识问答、编制机具参考目录、宣传画册、观看影像、发放资料和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作用意义、方式方法,使项目区农户家喻户晓,提高农民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保护性耕作项目技术要求,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技人员和植保专业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骨干队伍,使保护性耕作项目有技术保证。

    (四)项目管理

    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做到层层有人负责、事事有人落实。加强示范区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建立以农机服务组织为引导、以农机大户为主体的保护性耕作作业服务网络,统一组织机具,联合作业,分片包干,提高机械利用率,保证各项技术措施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在示范区实行“统种分管”的生产管理模式,即:统一区域化种植、统一作物品种、统一农机作业、统一作业收费标准、统一技术指导,分户管理的“统分结合、双层管理”责任制,确保项目区生产有序进行。

    (五)项目实施程序

时间

   

1-3

加强小麦的田间管理,搞好春灌及杂草防治工作

4

重点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对各级技术人员、农机操作手、项目区的群众分层次进行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各项技术、保障保护性耕作技术“不走样”、“不变形”。

5

召开全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实施动员大会,动员群众积极加入到项目实施工作的行列;做好机具的引进、采购及保养工作,落实作业机具数量,以机具保面积,同时组织群众搞好病虫害防治,以提高小麦的千粒重。

6

全力以赴抓好小麦收获工作以及玉米硬茬播种

78

做好夏玉米田间管理工作,适时浇灌,同时做好有关数据测定。

9

重点做好中心示范点建设工作;做好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技术推广前的准备工作。鼓励群众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以提高机械装备程度,并逐块落实保护性耕作面积。

10

做好玉米收获和小麦免耕覆盖播种工作,落实保护性耕作的实施面积及实施质量。

11-12

搞好冬灌,加强田间管理及材料总结。

    三、资金使用与管理

    中央、省补贴资金执行农业部下达的《保护性耕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区级项目资金由区财政局统一管理。项目区年度实施结束后,区财政局、农林局、农机站要联合进行考核验收,经验收合格,方可拨付项目资金。区级项目资金下达后,由区农机站负责完成项目资金兑现。

    (1)项目经费

    项目总投资69.5万元,其中国家投10万元,群众自筹59.5万元。

    (2)资金使用

    示范区建设3万元,宣传指导2万元,技术培训2万元,作业补助3万元。共计10万元。机具补贴59.5万元。

    四、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和效益

    项目实施后,采用机械深松、秸秆还田、免耕覆盖,带状播种等新技术,进行综合性、科学性示范对比,新型的耕作模式将在我区形成系列化、规范化、机械化生产技术,同时提升了我区农机化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增强了农业生产发展后劲。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和粮食增产的新途径。

    (一)、技术经济指标

    1、 提高小麦、玉米产量10~15%。

    2、减少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10~15%;亩增加农民收入20-30%。

    3、增加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提高0.03%,提高速效氮、速效钾含量。

    4、 增加休闲期贮水量14~15%、提高水分利用率15~17%、节约水资源。

    5、 减少径流60%、水蚀80%左右。

    6、 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

    (二)取得的效益

    (1)经济效益

    项目区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亩增产56公斤,共增产粮食56万公斤,减少耕作环节三次,每亩节约费用65元,共节支177万元,同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土壤蓄水能力,提高0-50cm土壤内蓄水量40m3 。

    (2)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明显减少土壤风蚀沙化,降低土壤水分蒸发,使天然降水利用率提高5%~10%,有效遏制扬尘和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条件。

    (3)社会效益

    项目完成后,使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同时,由于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