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作者:陕西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1月30日

    多年来,我站在省、市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按照《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和《陕西省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精心组织、扎实有效的开展了各项工作,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管理和相关协作单位的大力支持及示范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项目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合同任务完成情况

    (一)示范建设

    按照项目合同要求,在多年里,按照“强化宣传、巩固成果、扩大示范、整体推进”的原则,在九峰镇和尚村镇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8.12万亩,完成下达任务的107%,共实施机械深松0.5万亩,完成下达任务的110%。夏季实施玉米硬茬播种和免耕播种;秋季实施秸秆粉碎还田、机械深松、小麦带状免耕播种,建立保护性耕作与常规耕作试验对比田各40亩。

     (二) 机具配套

    2011年和2012年项目区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带状播种机27台,秸秆还田机27台,硬茬播种机41台,深松机15台,植保机械195台。全区保护性耕作机具拥有量达307台,其中:带状播种机89台,秸秆还田机92台,硬茬播种机107台,深松机
19台。

    (三)宣传培训

    全年共举办技术培训会25场次,机具作业现场演示11次,媒体宣传14次,培训技术人员(包括农机手) 597人次,培训农民24270人次,印发宣传资料3.7万份。

     (四) 资金筹集及使用情况

    项目投资122.37万元,其中:保护性耕作项目扶持资金20万元,主要用于示范田建设8万元,宣传指导5万元,技术培训7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用于项目管理8万元,作业补贴17万元;群众自筹77.37万元用于机具购置。

    二、技术内容

   (一)技术模式

    示范区应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技术路线为:小麦机收(秸秆切碎)---夏玉米免耕播种---田间管理---玉米收获---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免(少)耕播种小麦---田间管理。两年共实施完成免耕播种面积21.5万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45.46万亩,机械深松面积0.5万亩。

   (二)技术规范

    1、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小麦收获、留茬高度在15cm以下,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秸秆粉碎长度≤8cm、根茬高度≤10 cm,秸秆覆盖率43%以上,秸秆覆盖量平均530 kg /亩。

    2、免耕施肥播种。小麦机收后,采用硬茬或带状播种机播种夏玉米,残茬覆盖。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还田,机械深松,用带状旋耕播种机和免(少)耕施肥播种机播种冬小麦。

    3、杂草及病虫害防治。一是播前进行药剂拌种。二是在杂草长出3-5片叶时,采用人工或化学方式进行除草,并对杂草、病虫害情况随时观察,及时防治。

    三、试验结果

    (一)玉米对比试验

    1、在5月底到6月初组织小麦联合收割机统一收获留茬高度在15cm以下,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用玉米硬茬播种机进行硬茬播种;二是应用灭茬旋耕播种机播种。

    2、选用适宜本地且增产潜力较大的滑玉11,采用药剂拌种,预防地下害虫,借墒抢时播种,播后进行土壤封闭除草,确保出苗,每亩用种3.5公斤。
    3、播种后,当苗长到3-4片真叶时人工每亩喷撒1︰2000倍的功夫农药进行玉米粘虫的防治并根据株行距情况指导农民合理定苗,每亩定苗在3800-4200株。

    4、在玉米长至拨节期时,在玉米行间追肥一次并及时覆土盖肥灌水。

2011年示范区土壤测试分析报告

有机质(g/kg

14.5

碱解氮(mg/kg

79

有效磷(mg/kg

16.8

速效钾(mg/kg

103.8

PH

7.3

目标产量(公斤/亩)

玉米500、小麦470

有机肥(公斤/亩)

1900

氮素施用量(公斤/亩)

9.7

五氧化二磷施用量(公斤/亩)

6.1

氧化钾施用量(公斤/亩)

2.6

    通过对示范区土壤测试分析需增加基肥:尿素20公斤/亩、过磷酸钙54公斤/亩、氯化钾5公斤/亩。施肥方式上磷、钾肥一次集中底施,氮肥40-50%底施、60-50%返青期至拔节期追施。

2011年和2012年玉米试验对比田情况一览表

对比类别

保护性耕作

常规作业

对比试验品种

滑玉11

滑玉11

播种方式

免耕播种

常规播种

播种工序

一次完成

浅旋、播种

播种量

3.5公斤

3.5公斤

病虫草害防治

1

1

田间灌水

 

 

亩产量

476.4公斤

428公斤

工序作业费用

100

135

    通过试验对比,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的抗倒伏能力显著提高,每亩平均增加产量48.4公斤,亩平均节约工序作业费用35元。

    (二)小麦对比试验

    1、10月初采取联合收获机或人工收获玉米,秸秆还田;10月8日运用深松机进行深松作业;为减少带状播种堵塞现象,分墒后进行播种作业。

    2、带状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灭茬,旋耕、施肥、覆土开沟、镇压等作业。

    3、机械深翻,旋耕播种机播种。

2011年2012年小麦试验对比田情况一览表

对比类别

保护性耕作

常规播种作业

对比试验品种

内乡188

内乡188

播种工序

深松、带状播种

深翻、旋耕播种

播种量

12.5公斤

12.5公斤

亩产量(公斤)

478

466

工序作业费用

140

180

    通过试验对比, 采用带状播种,整机动土面积小,减少拖拉机反复进地1次,机具负荷低于同等机具30%,亩耕作效率提高40%,节省工序作业费用40元/亩。

    四、项目实施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工作开展情况

    (一) 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建设

    为使保护性耕作项目顺利实施,我站领导及时与县政府、县农业局及项目实施中相关协作单位积极联系,求得他们支持,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局局长、各实施乡镇长为副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以农机、农技各单位为成员的技术实施小组,以农业局文件制定下发了年度项目实施方案,为示范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 加大培训、宣传工作力度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我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培训工作。一是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聘请省、市农机专家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讲座,同时聘请厂家技术人员对机手进行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操作、使用现场培训。通过培训既提高了干部群众的认识,又提升了机手操作技能水平。二是召开玉米机收,机械深松,玉米硬茬播种及小麦、玉米带状免耕播种现场会,组织各乡镇干部、村两委和农机手、示范户参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组成技术宣讲小组,深入田间地头、集贸市场,利用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方式进行技术宣传,利用广播于一早一晚在示范区及示范点进行宣讲,在村委会办公室及农机作业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类技术问题,同时发放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问答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光盘。四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西安日报、周至报;市、县电视台及墙体广告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及作业机具使用知识进行多形式宣传报道,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采取合同管理,实行优惠政策,搞好跟踪服务,确保技术实施

    依照年度项目实施方案与九峰乡、尚村镇签订示范实施合同,按照项目管理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规划,要求各乡镇把任务落实到村组,确定好地块面积,由项目技术小组指导示范区农户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符合作业技术要求的每亩给予一定的作业补贴,从而调动了示范区农户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而机手由于示范区连片作业,提高了机械使用效率、增加了作业收入。在采取上述优惠措施的同时,针对大部分机手都是第一次接触保护性耕作机具,对机械的调整使用不熟悉的情况,作业期间,抽调10余名技术人员配合厂家服务人员逐车逐机进行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到作业现场,帮助机手解决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确保了机械的正常使用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业应用。

    (四)认真做好保护性耕作作业技术指导及档案管理工作

    在保护性耕作示范作业中,我站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汇同农技、植保、土肥等部门做好高产技术指导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土壤水肥测定分析、机具操作使用等指导服务工作,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及病虫害、杂草防治方案,对机具作业情况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全程记录,做好数据对比分析,建立完整详实的技术资料,为保护性耕作推广提供具有说服力的依据。

    五、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1、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保护性耕作本身是一项承载秸秆覆盖还田、机械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等多种农机农艺技术的先进适用的耕作技术体系,具有省工、省时,减少焚烧、保护生态环境的特点和优点,解决了农业生产上的许多突出问题, 通过示范带动和大量的宣传培训工作,为在全县各乡镇全面布点,整体推进打下了良好基础。

    2、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中,使用免耕播种机进行作业,减少了施肥、耕、旋、耙、整地等多道工序,不仅减少了劳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降低了作业成本,亩(两季)节约作业费用65元左右,亩增产58.4公斤,化肥利用率提高20%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了农业生产作业工序,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促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由于免耕播种解决了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质量差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县域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机械化的发展,全县新增免耕播种机78台,玉米联合收获机61台,秸秆还田机40台,大中型拖拉机52台,长期制约我县农机化发展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得以迅速提高,今秋完成玉米机收面积6.2万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30.3万亩,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一) 存在的问题

    1、认识问题:受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的影响,农民在没有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机具问题:一是机具价格高,影响农民的购机积极性;二是作业效率低,由于作业地块较小,不能充分发挥现有机具的机械性能造成作业效率较低;三是机具的性能和适应性,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3、服务问题:一是由于绝大部分机手是第一次接触和使用保护性耕作机具,存在着操作不熟,调整不当,保养不到位的问题,需要生产厂家和农机部门共同搞好技术服务;二是由于机械少,个别部件损坏后,市场上买不到,影响机械的使用;三是机械出现故障后,机手排除不了,厂家技术人员到位不及时。
      
    (二)建议

    1、切实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投入。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目前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各级财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增加深松作业补贴以此调动农民实施该项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普及。
 
    2、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改变农户观念,提高广大农民对推广使用该项技术的认识,不断扩大示范面积和示范区域。
 
    3、针对不同地区的种植特点,搞好机具的研制开发,提升机具的性能和适应性,提高作业效率,调动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中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今后我们将继续保持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积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确保这项农机化新技术在我县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