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塬残塬沟壑区,位于咸阳市西北部,辖9镇 2中心160个行政村,总人口17.3万,其中农业人口15.9万。土地总面积56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8万亩,其中旱地15.9万亩。海拔高度854-1267m,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84.1mm,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十年九旱。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年种植小麦11.5万亩,玉米6.8万亩。截止2012年9月底,全县农机总动力11.7万千瓦,拥有拖拉机769台,其中大中型302台,小型467台,各类农机配套机具1852台(件),配套比为1:2.4,其中保护性耕作机械596台(件),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为95%,在小麦生产中基本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2012年,我县承担部级保护性耕作项目任务3万亩,保护性耕作机具推广购置任务160台。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按照《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陕西省保护性耕作实施流程》和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我们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动农机新技术推广、保护人类环境为核心,以强化宣传培训为抓手,以示范引导为措施,以监督考核为手段,制订了方案,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在全县6镇1中心42个行政村,投资54万元,推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面积7.022万亩,购置机具160台,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成立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使项目实施得以顺利开襞,成立了以安建礼同志(县政府副县长)为组长,任宗武同志(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县财政局、发改局、农业局、农机中心及项目区各乡镇等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协调各方关系,制定工作方案,落实项目的各项工作任务,办理日常事务。并聘请曹群虎同志(高级农艺师、农技中心主任)、段长林同志(高级农技中心副主任、土肥站站长)为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专家顾问,指导项目的实施。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使项目的实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经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以〔长政办发【2012】59号〕文件上报下发各实施单位,按拟定程序定时、定期分解一了工作任务,为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组织编写《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材料》,进行广泛宣传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耕作模式,使用多种新型农机具。为了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技术要点和操作规程,我中心组织专人编写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资料》、《保护耕耕作技术要点》、《深松机操作规程》、《免耕播种机操作规程》等宣传、培训资料。
为了提高农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县农机中心制作了大型项目标志牌面7面,宣传版面20面,印制宣传单3.5万份,组织宣传车利用集市曰,深入乡村,广泛开展宣传工作。
四、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
为了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我中心选派技术人员赶赴蒲城参加省局机械深松现场会,接受技术培训班。在此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采取现场讲解、播放光盘等形式,逐乡逐村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的认知度。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2期,培训人员3200人(次),群众思想认、操作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接受能力,转变农民群众的观念,同时,规范了农民群众的操作技能。
五、落实面积,夯实任务
根据〔陕农机发【2012】1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经领导小组研究,在巩固去年4万亩示范田建设的基础上,在丁家镇、洪家镇、昭仁镇19个村新增3万亩。作物布局为小麦连作模式,选取车圈村为重点示范点,并就近选取了对比实验田块,使群众能够亲眼.看到两种耕作模式的不同,感受到保护性耕作投资少,增产丰收的两大优点。
为了全面落实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各项工作,在副县长安建礼同志的主持下,县农机中心与项目区各乡镇签定了2012年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目标责任书,项目区各乡镇与示范村种植户分别签定了目标责任书。通过三级目标责任书的签定,使保护性耕作项目示范推广面积落到实处,从而保证了保护性耕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六、政府牵头,各部门通力协作
为了加强各部门协作,6月8日县政府召开长式县保护性耕作工作会。会上,县政府领导就项目实施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农业局就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进行到了安排,政府办负责人就目实施工作任务进行了分工。副县长安建礼同志多次带领县政府办、农机、农技、植保部门有关人员到项目区逐乡镇检查采集保护性耕作小麦生长情况相关数据资料,并要求乡镇要严格按照《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要求实施。
七、组织机具规模作业,狠抓重点环节技术落实
在项目实施中,我们根据我县保护性耕作机具较少的实际,及时组织350多台拖拉机,配备深松机、免耕播种机开展规模连片作业、跨区作业,大大提高了机具利用率,保证了作业质量和面积任务的完成,提高了机手的作业效益。在组织形式上:一是组建以乡镇农机站作业队为龙头,以项目实施区农机作业分队为主体的农机作业队;二是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作业安排、统一指挥调度、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的“六统一”作业管理办法,组织项目区机具开展作业,提高机具作业效率,加快作业进度。通过组织机具开展规模作业,既促进了全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又提高了项目机具利用率,同时方便了农民群众。
在作业过程中,从小麦机收高留茬、深松、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表土作业到小麦免耕播种的各个环节,由农机、农技技术人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种植户严格按照《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要求去进行,并做好工作日记,逐户进行记载,详细记录了各种数据,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明年对比分析打下了基础。
八、加强信息报送,争取各级支持
为了扩大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的影响,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我中心对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中的重大活动及关键技术落实等工作,及时向县政府信息网、省市农机信息网发送各种信息。共发送信息9篇,市农机信息网采用9篇,省农机信息网采用7篇。
通过信息报送,使上级部门急时掌握我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情况,扩大了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影响力度,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2012年,我县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的,但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先进经验再添措施,再鼓干劲,继续组织实施好保护性耕作项目,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