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新闻:周末调查探寻胶州家庭农场

作者:山东卫视 山东新闻联播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5日

  【导语】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在青岛胶州,家庭农场的数量达到28家。它们是怎样出现的?又能否解决中国农业的深层次问题?请看记者的调查采访。

  【正文】马上就是春耕备播的时节了,胶州市大沽河岸边的鸿飞农场又新进了一批土豆种子。王兴迁是这里的农场主,农场里的5000多亩地,是他5年来通过土地流转,从周边12个村集中过来的。

  【同期声】记者:20多个人种植5000多亩地,能种过来吗?

  胶州市鸿飞大沽河农场负责人王兴迁:非常轻松,现在我们农场全部机械化作业。7月份,我打算用上飞机,用飞机喷洒农药。

  【正文】与传统的种粮大户不同,鸿飞农场有13位股东,他们组成了农场的决策机构,财务核算、日常管理,都有严格的企业化制度。

  【同期声】胶州市鸿飞大沽河农场董事王至今

  有专业的会计,收支必须三人签字,这个都和正规单位一样。我们这个董事会,最多不超过三天一次会,讨论近期哪些不足,哪些失误,重点应该抓哪儿。

  【正文】机械化种植加上企业化管理,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同样一亩麦子,一家一户种植和农场种植在收入上能差出两倍多。

  【同期声】胶州市李哥庄镇东小埠村村民王爱修

  给他们种合算,自己种,一年算下来能挣个200多块钱,给他种,这个数是五六百块钱。

  【正文】在胶州市,像鸿飞农场这样通过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共有28家。这些传统农民出身的农场主们,不仅可以给客户们开出正规发票,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合法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为农产品的规范化、品牌化经营打下基础,更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渠道。

  【同期声】胶州市鸿飞大沽河农场负责人王兴迁

  不管是哪里的客户,一看你是正规的单位,就乐意和你打交道,包括化肥种子。我们有了正式的注册商标,就是赊一部分钱,也可以把货拉到地头。

  【正文】然而,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迈过了法律门槛的家庭农场,却很难迈过银行的门槛。

  【同期声】胶州市相龙农场负责人陈玉金:

  现在贷款需要抵押,我们这些东西现在都抵押不了,银行不认可这一块。

  【正文】事实上,作为一种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型业态,我国的家庭农场无论是认定标准、注册办法,还是经营范围,目前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同期声】胶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姜志刚

  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家庭农场这种市场形态,我们期盼着国家尽快出台家庭农场登记管理办法,便于更加规范家庭农场的登记和管理。

  【正文】而作为市场经营主体,是要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但如果让这些土里刨食的家庭农场主和工矿企业的老板们一样交纳个人所得税似乎并不合情合理。

  【同期声】山东省委党校教授郭振宗

  我个人觉得在我们国家,家庭农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要让他承受一些过多的法律义务,可以实行大幅度的减免税政策。

  【正文】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的突出矛盾,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也远远没有结束。因此,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家庭农场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因地制宜,在完善各种配套措施的同时,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家庭农场成长壮大。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