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种粮增加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德州市下大气力积极宣传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一是继续狠抓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实施。全市各级农机部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等措施,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2012年,武城县继续实施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全县新增示范区面积3万亩、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齐河县是2012年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县。位于焦庙镇的500亩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从播、管到收都有县局组织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要求作业,免收农户所有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目前,齐河县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达到30万亩,其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还获得2012年度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建千亩以上示范基地32处,示范点遍布11个县市区,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达到182.85万亩,较2011年新增44.45万亩。
二是认真组织测产。麦收前,各县市区农机部门聘请县农业局、统计局有关专家组成测产专家组,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对46个测试点的三个小麦品种的免耕播种小麦和传统播种小麦进行测产对比。结果显示,免耕播种小麦平均单产 548.6千克/亩,比传统播种小麦亩均增产29.4 公斤,且籽粒饱满植株强壮,在6月9日的强降雨中表现出很强的抗倒伏能力。2012年,全市138.4万亩保护性耕作小麦喜获丰收,增产4069万公斤,增产效果显著。
三是积极探索保护性耕作小麦与辣椒间作模式。武城县农乐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参与流转的1380亩土地上进行了免耕播种小麦辣椒间作实验示范,一年三种三收,小麦、玉米、辣椒三种作物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每年每亩粮食产量在千斤以上,鲜椒4000斤以上,毛收入在5000元以上,达到了提高收入、降低劳动强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