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做好农机购置补贴试点工作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作者:高台县 盛殿文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7日

    2012年甘肃省高台县被确定为全省全额购机直接兑付试点县,我县不断创新操作方式,完善全额购机补贴办法,实行信息公开制度,简化程序,提高效益,更加便捷地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生产,并保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切实加强监督检查,采取先审批后购机的工作程序,全年购置补贴资金640万元,受益农户506户,补贴配套机具848台(套)。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到了全县农户、农机合作组织、生产企业及经销商的广泛好评,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责任机制

    一是成立机构,明确职责。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人大、政协、监察、财政、工商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级农机购置补贴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督查。二是制定方案,规范运行。根据《甘肃省年度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高台县2012年农机购置补贴全额购机直接兑付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高台县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高台县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经销商管理办法》及《高台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同时,在省级补贴的范围内,确定了适合我县农机购置补贴的机具种类和补贴标准。三是强化责任,落实任务。试点工作一开始,及时召开全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当年工作任务,并与乡镇负责人(经销商)签订年度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目标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二)广泛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指标下达后,我县及时将农机购置补贴相关政策、法规,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报道,印发各类宣传材料15000余份,及时在县农机信息网上公布进展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购机补贴程序、重点补贴机具进行广泛宣传,为补贴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突出补贴重点,实施累加优惠政策

    我县重点推广适合保护性耕作,适应我县农机化发展特色的新型农业机械,紧紧围绕设施农业、畜牧养殖饲料加工、玉米、马铃薯、番茄、棉花机械化种收、农作物田间管理等重点项目进行机具配套,对此类机具补贴优先报名、重点补贴。在国补资金的基础上省级补贴资金侧重对玉米联合收获机、多功能复式播种机、深松机械等重点机具进行累加补贴。

    (四)完善监管机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一是增强工作透明度。向社会各界公开购机补贴资金使用及审报过程情况,并在全县范围内公开咨询及监督投诉电话。二是严肃工作纪律。认真贯彻省农机局有关通知精神,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四个严禁”、“五项制度”、“八个不得”等有关规定和制度要求,定期召开调度会议,通报工作纪律落实情况。三是加强监督检查。采取面上检查和定点抽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了解新情况与核查问题相结合、检查与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不定期地联合财政部门对补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四是加强对补贴机具经销商的监管。在农民购机后,加强对机具质量的调查和售后服务的监督,在“三夏”、“三秋”农机作业季节,通过下乡服务和电话询问的方式,对机具质量和“三包”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农民的质量投诉及时联系经销商进行协商解决,保证购机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机具管理,建立健全补贴档案

    对享受补贴的农机具进行登记归档、编号喷涂、人机合影拍照、建立购机档案,严格实行一机一档,每个补贴购机户发放购机服务袋(装有购机发票、申请书、确认书、经销商供货单、补贴通知单、一折统),做到规范化管理。对补贴的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动力机械,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办理入户手续,并对机手进行培训,增强农机安全意识。

    二、工作成效及体会

    (一)工作成效

    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力度的加大,进一步推动了我县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是提升了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2012年全县新增25马力以上的补贴动力机械126台、补贴大中型联合收获机41台,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二是拉动了全县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农民投资农机化的热情。全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40万元,直接拉动农民购机投资1600多万元,有效提升了农村消费需求。三是带动了农机生产企业的较快发展。我县进入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农机产品,由2009年1家企业的3类、13种型号,增加到2012年的4家企业,6类、24种型号,涵盖动力机械、耕作整地机械、茎秆处理机械、设施农业机械以及薯类、麦类、饲草加工机械等,农机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四是加大了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我县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秸秆还田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291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41台、免耕播种机21台、深松机160台、其他机具69台;新增设施农业、饲料加工、马铃薯收获等农业机械472台;此外,激光平地仪、秸秆打捆打包机和打瓜机等机具的引进,填补了我县空白。五是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工价逐年攀高,且农忙时节很难雇到劳力,而大中型农机具的引进和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解决了雇劳力难的问题,使剩余劳动力向其他方向转移,推进了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几点体会

    2012年我县取消了以往的“差价购机,省级结算”的农机购置补贴模式,全面实行把补贴资金直接打入购机农户“一折统”账户的“直补到户”模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一是提高了农民购机的透明度。农民和农机合作组织购买什么机具,享受多少补贴,直观明了,透明度提高,更有利于激发农民购机积极性。同时,近几年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储蓄显著增长,加上农村信贷政策扶持,农民购机资金筹措已不是制约购机的主要矛盾,全额购机的条件已经成熟。二是促进了资金监督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强化了农机部门的监管职责,有效杜绝了购机补贴对象不符合要求、虚报冒领补贴资金及倒卖补贴机具现象的发生。三是加快了生产经销企业的资金周转。在取消了以往的“差价购机,省级结算”的农机购置补贴模式后,特别是资金结算速度大大提高,企业资金周转加快,补贴程序有所简化,极大促进了农机工业的发展。有效杜绝经销商向购机农民转嫁费用,增加农民购机成本现象的发生。四是强化了部门之间相互监管。财政部门在发放补贴资金时,先核实,再补贴,形成农机管指标、财政管资金的制约机制。在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中财政部门与农机部门责任共担,风险共担,真正起到了相互监管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补贴资金到位相对缓慢。由于补贴环节多、资金持续时间长、到位慢,致使有些购机农户或购机大户贷款时间长且利息高负担重,农机购置程序还是过于繁琐,农民有意见。二是补贴机具的供货能力不足。部分经销商办公设备和人员不足,经验缺乏、责任意识不强,有的补贴机具供货不及时,售后服务跟不上,耽误了农业生产,农民有意见(如玉米收获机械:作业周期短,在作业时机械故障相对多,零配件供应不及时,售后服务跟不上,延误了农时)。三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数量少。由于购置补贴资金较少,满足不了农民购机需求,新机具新技术引进推广还比较缓慢,特别是适合我县地形地势和不同作物的新机具配套还不够,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3年,我们借鉴兄弟县(区)成功经验,进一步理清思路,寻找不足,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措施,确保我县购置补贴工作有特色、有创新、有实效,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廉政机制。切实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严格绩效考核,建立补贴工作考核机制,通过科学考核,确保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规范运行、高效实施。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对设施农业、畜牧业、玉米、棉花、番茄机械种收、区域特色产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及多功能复式播种机等方面继续予以倾斜扶持。三是抓住关键环节。重点抓好政策宣传、申请确认和供货“三个环节”,确保供货及时,使补贴的农机具在当年的农业生产中发挥应有作用。四是强化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规范运行。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满意,真正使这一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五是严明工作纪律。全面落实“四个禁止”、“五项制度”、“八个不得”的制度规定。建立补贴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科学客观评价,探索工作机制创新,堵塞各种可能出现的漏洞,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六是加强新机具推广。重点抓好玉米、棉花、番茄、马铃薯种收、设施农业、饲草加工等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引进,鼓励扶持本县中小农机企业研制开发,全面推进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