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郓城县农机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切实摸清全县农机化工作情况,近日,专门抽调人员对全县农机化进行了专题调研,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农机化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60万千瓦,农机总值达到 8亿元,拖拉机达到13797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达到1831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139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375台,免耕播种机达到309台,拖拉机与田间作业机械的配套比达到1:1.94 ,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及农产品加工机械也都有了新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机耕、机播、机收、秸杆还田面积分别达到154千公顷、84千公顷、103千公顷、70千公顷,由于国家优惠政策的拉动,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机械的增长速度较快,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发展到800户,乡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到21个,村级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到81个,全年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1.56亿元。农机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显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郓城县农机化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横向比,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特别是农业耕播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远远低于先进地区。其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在于:一是对农机化的发展认识不足。有的同志片面认为:郓城县人多地少,不需要发展农业机械;郓城县经济水平低,没有能力发展农业机械;郓城县自然、地理条件不好,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小,不适宜发展农业机械。二是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家庭生产方式、劳动者科技文素质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郓城县地块面积小,加之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经营形式,田块分散过小,农作物零星种植和农作物成熟参差不齐,不便作业机械连片作业。加之郓城县经济发展滞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土地整理、机耕道建设等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机械很难转移行走、下田作业,导致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高。大量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的多数是老、弱、病、残,不易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不仅影响到农业机械的性能发挥和作业效率,而且影响到农机具的正常使用寿命,增加了农机投入成本,农村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缺陷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全。农业机械维修、配件供应、技能培训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机作业用油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农机作业成本;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滞后,且缺乏有效的推进机制,服务领域较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还不能适应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四是农机推广体系和队伍建设落后。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后,取消了农机管理站,成立了对农业综合管理的农林站,弱化了农机管理体系,且乡镇人员待遇较低,办公条件较差,无推广工作经费,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不能完全适应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三、对策和建议
以上这些矛盾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制约着我县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步伐,制约着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速度。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农机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力度。农业机械是先进农业生产工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郓城县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和转移到非农产业,季节性劳动力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加之农业生产的人工劳动成本大幅增长,农业机械作业优势明显,农民迫切需要农业机械。而且,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郓城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对此,郓城县要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农机法律法规,要把贯彻落实好农机法律法规当作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机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舆论氛围。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对加快郓城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认识,把各项工作规范到农机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上来,增强全社会执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并将促进农机化发展列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认真贯彻实施。
二是加强农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农机培训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农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直接担负着拖拉机驾驶人员的培训、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重要任务。要牢固树立培训就是服务的理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先进实用的农机技术及时地传授给他们,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农机化发展和先进生产力带来的文明成果。
三是努力争取项目资金。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仅中央财政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从2006年的10个亿增加到今年的190个亿。因此,郓城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乡村机耕道和农村提灌站建设等项目资金,以促进郓城县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四是搞好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建议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中低产田土改造、标准良田建设、农业产业化等项目实施中,安排相应的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加大对土地整理、农村提灌站和机耕道建设的投入。对适合进行中小型农业机械作业的地块搞好规划,集中连片抓好土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好配套道路、水利、提灌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切实解决郓城县农业机械“行路难”“下田难”的问题。
五是狠抓农机科技推广。根据郓城县实际情况,按照“大型为主,中型为辅”和“先进性与适应性并举”的原则,加强对适合郓城县发展的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并结合郓城县特色产业的发展,抓好蔬菜、花生、棉花等农机化示范园区的建设。通过示范园区的引领和辐射带动,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同时,深入开展送教育、送技术下乡活动,普及农机知识和技术,并注重抓好农机手继续教育和安全操作、维修保养农机具的技能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六是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和农机市场的监管。按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充分认识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把创建“平安农机”作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认真抓好农业机械年检(审验)和办证工作,搞好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治,狠抓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杜绝农机重特大事故发生,打造好“平安农机”品牌。建立健全农机产品质量投诉体系,协调配合工商、质监等部门,继续加大对农机生产、经营、作业和维修等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运行,切实维护广大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机市场健康发展。
七是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力营造服务农机。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机专业户通过土地、机具、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合作,建立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指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以便于机械作业,解决好小田块与大农机的矛盾,提升农机服务规模化、组织化水平,降低农机作业成本,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和作业效率,并搞好农业产前产后服务,不断扩展服务领域。特别是注重指导农机经销商建立健全农机维修、配件供应、技能培训等保障机制,提升整体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