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巨野县农机部门组成调研组,对全县实施“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的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综合检测调研,检测结果显示:农机科技示范园经过“深松”的地块小麦根系发达,麦苗次生根平均增加0.9个,单株大蘖数平均增加1.3个,株高平均增加0.66cm,叶绿苗壮;在目前春季较为干旱的情况下,实施机械化深松的地块,20-40cm土层中的土壤均能握成团,相对含水率可达73%左右;对小麦形成了良好的发育环境。
据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史军介绍:往年连续旋耕的土地,土壤板结严重,形成了厚厚的犁底层,影响了小麦等农作物的根系发育;采取农机深松作业新技术,可以彻底打破犁底层。他边说边拿起工具深深地铲起一锨土:“你看,土壤表层还在表面,但深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深松整地只是将30--40厘米的土壤用机械打碎,是疏松板结层而不翻转土层,是保持土层不乱的一种土壤耕作方法,肥土层也不会被翻到地下,相反,深松后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不仅蓄水保墒、增加土壤有机质,还改善了作物根系生长环境。”
谈起深松整地及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县农机局副局长张甦告诉笔者:近年来,巨野县累计完成深松整地作业面积50余万亩,其中保护性耕作小麦播种面积31.2万亩,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对全面提高我县土地耕作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全县18处镇区办分别建立起不同规模的深松整地及保护性耕作示范园,大力推广了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从目前监测的苗情、墒情看,由于深松作业将常年形成的坚硬犁地层有效打破,使雨、雪等降水和浇灌的防冻水渗透并保存在土壤深层,形成了30厘米以下土壤“水库层”,为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对比分析,经过深松整地的小麦和传统地块相比,前期增产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