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是山东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近几年区农机部门响应农业部“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号召,认真落实省农机办“大宣传、大推广、大普及”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推广观摩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基本情况
牡丹区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技术开始于2005年在农作物原种场建立350余亩保护性耕作示范园,在引进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进行对比试验的同时,紧紧抓住宣传、示范不放松,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06年又在大黄集镇大黄集村建立了320亩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园,引进了山东奥龙机械有限公司、郓城功力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免耕播种机、深松机,进行小麦免耕播种试验示范;2007年在抓好前两个示范园的基础上,结合探索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将农村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在黄堽镇建立农机示范区的机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5500亩。同时在示范区内建立农机合作社,实行社会化服务,为探索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2008年至2010年牡丹区农机办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12年承担了山东省财政支持保护性耕作项目,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在全区广泛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观摩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2012年全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36万亩,玉米贴茬机播作业面积78万亩,玉米秸秆还田作业面积89万亩,机械深松作业面积28万亩,推广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5000余台,其中玉米收获机801台,小麦免耕播种机570台,深松机267台。
二、效果显著
(一)节本增效效果
节本效果。节水: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保护性耕作地块与传统耕作地块相比,第一次浇地每亩可节省灌溉用水约20方,亩节支5元左右。节肥:由于采取机械深施化肥,将化肥集中深施于种子下10厘米,避免了化肥的挥发浪费,又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以前种小麦每亩施复合肥50千克,现在只用30-35千克,每亩可节支40元。节约机械作业费: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机械作业由原来的秸秆粉碎、施肥、旋耕灭茬或深耕整地、播种四道工序,减少为玉米联合收获或秸秆还田、(深松2-4年一次)免耕施肥播种两道,减少了机械进地次数和机具投放量,降低作业成本30元。
增收效果:每年小麦、玉米收获之前,牡丹区农机办都要聘请农业局专家对示范区作物进行实地测产,结果证明保护性耕作小麦、玉米均比传统耕作小麦、玉米具有明显增产效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平均每亩一般可节约生产投入50余元;增加粮食产量8%-20%,每亩可增产粮食70千克,增收140余元。
(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解决了秸杆焚烧难题,保护了生态环境,以前秸杆焚烧到处可见,造成了环境污染,给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求把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及残留覆盖还田,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培肥了地力,还有效遏制了秸杆焚烧,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还在源头上解决了秸杆、柴草乱堆乱放的问题,保护了村容村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保护性耕作有效简化了作业环节,缩短了农时,减轻了农业生产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力,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方面,农民可利用农闲外出打工挣钱,也可发展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繁荣了农村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发展一批农机大户,培育农机作业市场,使秋季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等作业项目继小麦跨区作业之后,也相继步入了市场化运作的轨道,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新的亮点。在去年玉米机收、秸杆还田、机械深松、小麦免耕播种等作业中,个别机手收入超过了 4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宣传、示范、推广,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正逐步认可、接受,在某些村户,实施免耕播种正在成为“三夏” 、“三秋”期间农民的自愿选择,部分地方还出现了农民争相使用免耕播种机的现象。
(五)促进全区农机化水平整体提高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加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快了我区玉米机收、免耕机播及相关作业机具的快速发展,玉米免耕播种机、小麦免耕播种机、玉米联合收获机、深松联合整地机的保有量快速增加,同时带动了大型拖拉机、秸秆还田机等配套机具的发展,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农机化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提高组织保障。区农机局努力争取省市农机局、区政府和区农办、农业局等多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保证示范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农办、农业、农机、示范区所在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农机局有关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农机示范园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落实、组织协调、监督实施工作。成立了由农机推广站、农技推广站及示范区农机站管理员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宣传发动、技术培训、机具演示、调试检修、跟踪服务、作业面积核实、技术指导、组织机械作业等工作,为保护性耕作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资金扶持,强化政策引导。为了搞好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我们充分发挥国家政策资金的拉动作用,利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项目资金,向示范区集中,依靠项目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和其它多渠道筹集的资金投入为动力,积极调动示范区农机户和农民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积极性,提高示范区的农机装备水平。
(三)利用农机合作社,搞好机械作业。在区农机办的指导下,先后建立了兴业农机合作社、强国农机合作社等60余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区内的小麦联合收获、玉米机械化直播、玉米收获或秸秆还田、机械深松、免耕播种等农机作业,已经全部实现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实施,既确保了作业质量,又提高了作业效率,调动了广大群众和机手的积极性,达到农户和机手的双赢。
(四)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牡丹区农机局在加强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一是组织召开农机作业现场会、演示会;二是走村入户、到田间地头进行宣传活动;三是结合科技下乡活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赶农村大集,广泛发动群众,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四是通过举办培训班、散发宣传册、科技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对机手进行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分片包村,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五是通过媒体加大宣传范围;六是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观摩活动。
( 五) 提前制定作业方案,保证项目的落实。根据作业情况,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作业方案,成立技术指导组,认真做好规划,提前制定农机作业方案,确定实施人员,把技术指导、机械作业、种子落实、合同签订等各项任务具体落实到人员,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做到定人员、定地块、定机械、定标准。夏种、秋种作业期间,技术指导组成员,坚守在作业地块,进行跟踪服务,调集作业机械、协调每个机手的作业地块、与农民签订作业合同、进行机械调整与故障维修,测量作业面积,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及时做好各项服务,与厂家技术员配合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经过艰苦的努力,确保了机械的正常使用和作业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
(六)宣传培训机手,发挥机手的带动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每个机手的宣传作用,调动机手用机的积极性,农机办对所有购置免耕播种机的机手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免耕播种机使用技术的培训,提高机手对机具的操作、应用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识仍需提高:受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的影响,农民在没有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还没有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还需要进行长期广泛地宣传。
2、地块面积小,影响播种效率。在没有实现统一供种、供肥的村庄,由于地块面积小,不同农户之间更换地块时要清种、清肥,耽误时间,降低作业效率,影响机手的收入。
3、个别机械性能需进一步改进提高。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免耕播种机的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基本能满足农机作业要求,但也有个别型号的播种机作业质量不高,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机具的制造、装配质量、强度、通过性、稳定性、可靠性和作业效率较低。
(二)建议
1、政府要高度重视。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需要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大面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需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切实把该项工作列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做为促进农业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
2、增加资金扶持。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目前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各级财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增加作业补贴数额以此调动农民实施该项技术的积极性,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普及。
3、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推广、示范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广大农民对该项技术的认识,不断扩大示范面积和示范范围,最终达到农民自觉、自愿应用。
4、进一步提高机具的性能。搞好机具的研制开发,提高机具的作业效率、可靠性,提高机手的作业收入,调动农民的购机、用机积极性,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实施提供可靠的机具保障。
5、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种植。鼓励、引导农民将地块合并,增大地块面积,实施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进行规模化种植,减少地块转移、种肥更换等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机械的作业效率,增加机手的收入,调动机手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