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从双峰县有关部门获悉:双峰农机年产值达23.8亿元,同比增长32.5%,先后获评为“中国碾米机械之乡”、“湖南省农机产业基地”、“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龙头企业——湖南省农友集团跃升为国内最大的谷物加工组合机企业,正在与东风井关合作生产插秧机、收割机等产品,与山东鲁宇重工合作打造中国南方最大的农用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其“好运来”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董事长刘若桥受到国务院温总理的亲自接见。经实地调查走访,该县的主要做法与措施是: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县各级领导对双峰农机产业的高度重视,是该县做大做强农机产业的关键。湖南省农机局先后选派原计财处长齐志刚、办公室副主任谭华坤来双峰任挂职副县长,专管农机产业;娄底市委选派该市农机局原副局长邓辅平到双峰任副县长,分管农机;双峰县全力支持农机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的农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农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县委每年专题召开1次农机工作常委办公会议,县政府多次召开农机工作政府常务会议;县人大、县政协多次专题调研农机工作,乐为农机产业鼓与呼,2001年因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县政府设立农机产业办,明确由农机部门管农机产业。
二是明晰发展思路。不断明晰、调整发展思路,是该县做大做强农机产业的前提。双峰县委政府早在2002年根据农机产业的发展时势,提出了“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农机大市场+农机会展+自主创新”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2009年又根据农机产业的发展之需,提出了“品牌整合、资产整合、产业整合”与“创建国字号品牌、创建上市公司、创建100亿产业集群”的“三个整合、三个创建”的发展思路。如今,该县农机企业由以前的300多家整合至现在的60多家,已基本完成品牌、资产、产业的整合;成功创建了“中国碾米机械之乡”与“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字号品牌;农友集团加速了上市进程,上市指日可待;该县农机产业正朝着100亿产业集群进军。去年,该县又审时度势提出了“深度整合、整体提质”的发展思路,推进农机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加强纵向整合,以专业化分工、集团化运作为重点,从规模到品质,提升品牌效应,全面提质,加快发展。
三是注重科技创新。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地研发新型农机,是该县做大做强农机产业的不竭源泉。组织农机规模企业,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一道,对关键技术、瓶颈技术、共性技术进行自主研发或技术嫁接。我县先后与中国农机院、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日本东星技研所、国家水田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南省农机鉴定站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与产学研基地暨研究生实习基地。
四是加大政策倾斜。政策、项目、资金向农机产业倾斜,是该县做大做强农机产业的强大动力。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双峰农机产业先后被纳入和授予娄底市“十一五”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集群、娄底市6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 、“湖南省优势农机产品出口基地”、“湖南省农机产业基地”、“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并享受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范畴的政策支持。在2013年,有望成为全省特色产业(农机制造业)重点扶持县和农机产品出口基地县。全县科研三项经费切块用于农机产业。
五是强化人才保障。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该县做大做强农机产业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为了强化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县政府采取“特需特办、特才特编”的措施,逐年引进1-2名企业发展急需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对热爱农机,确有培养前途的在职人员,由县财政资助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同时,县委组织部每年从科技、经信、农机、财政、商务等部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入农机生产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或专门挂职企业,进一步激活了企业的生产资本、生产技术与劳动者等生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