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建设更需要农业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高产高效现代农业,不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没有现代农业,农业就不能增效,农民也不能增收,生态文明村建设就难以实施。纵观生态文明村的主要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其中,前四个方面都与农业机械化密切相关。
第一个方面,农村要“生产发展”必须依靠农业机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五个要求中,第一个就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就是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机械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有活力的要素。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除了培育具有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外,关键在于创造和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而农业机械就是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工具,是农村、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任何先进的农艺技术,要想在大面积上予以推广应用,如果没有农业机械那是根本无法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使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技术成为现实。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是专家们早就研究的播种技术,但是无法由人工实施,正是农业机械的发展使这一科学的农艺技术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再是由农业专家创造的的小麦垄作、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技术,都是通过运用农机化的措施才创造了生产的奇迹。当前大力推广的玉米贴茬直播、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等,无一不是通过农业机械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通过机械化措施推广了化肥深施、作物植保、旱作农业、秸秆还田等农业技术,使先进科学的机械化和农艺技术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第二个方面,农民“生活宽裕”离不开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其突出的特点是高效率替代人力完成农业生产,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实施成为可能,使农村有能力、有条件向社会输出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如在我县推广的经济作物花生收获机械化,其替代劳动力的能力非常可观:人工收获花生每天0.2亩(按8小时计算),就是说人工收获每亩需要5个劳动力,全县15万亩花生,人工收获需要75万个劳动力,每个工按60元计算,需人工费4500万元,而使用花生联合收获机就可以增加劳动力转移收入4500万元。节支就意味着增收,收入提高,农民生活就能够宽裕。农业机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不仅代替人力,还可以直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以花生机械化收获为例说明这个问题:传统的人工收获花生,每亩需要5个劳动日,雇人支出300元左右,机械收获花生每亩收费为100元左右,使用机械收获每亩可节约200元。同时,采取机械收获作业,可使其损失率小于3%,亩产量要比人工作业增产4-5kg,增加经济效益约20元/亩,两项合计机械收获可让花生种植户每亩增收220元,按照目前曹县花生种植面积15万亩计算,每年可实现增收节资3300万元。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既可促进劳动力转移从事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降低作业成本,实现节本增效。同时,随着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催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所提供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发家致富。2012年曹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农机田间作业收入33974万元,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收入1327万元,农机运输收入20778万元,农机化作业服务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支撑。
第三个方面,实现“乡风文明”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农机化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机化发展不仅仅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富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和农村生产经营理念的转变,他们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各个方面不断缩小了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差别,推动了“乡风文明”的形成。一是机械化的运用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广大农民的劳动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产的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是用机户的农民还是有机户的农机手,都逐渐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的习惯,开始考虑农机作业的生产成本、经营效益和科学管理等问题,逐步学习运用现代工业管理的理念来指导农机作业。许多的农机专业大户、农机合作社的经营者逐步成为了农村经营管理的能人和专家。二是农机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身份的转变。农机化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不但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解放出来,转移到城市和小城镇务工,由种田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而且使那些仍然留在农村的人员,许多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了,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拥有者和驾驶者,已经成为农村的新型农业工人和农机作业的管理者。三是农机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繁荣。农机化事业的大发展,不但提升了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而且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农机服务业。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成为农机作业服务的主力军;农机作业专业户遍布各个乡村;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成为农机作业必不可少的联系人;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从事物流运输的农机年运输量逐步增加,农机化的发展为农民从事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2年,曹县农机化服务专业户达28824户,这些农民已不是使用手工工具的传统农民,而是掌握农业机械使用经营的新型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一般都高于传统农业劳动者。所以说,只有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才能把农民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文化和其它方面活动,让他们分享近代和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使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逐步实现“乡风文明”。
第四个方面, 要达到“村容整洁”农业机械功不可没。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凸现。如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控制焚毁农作物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农机化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已成为农机部门的亮点工作之一,通过机械化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秸秆机收打捆回收以及秸秆粉碎做食用菌基料等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为村容整洁立了头功。再说一下花生机械化收获的生态效益。花生联合收获机作业时,可使种植花生的地膜附着在花生蔓上,被同时收起,地下无残膜,消除了白色污染,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措施。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铁牛”代替了耕牛,大量农村已看不到以前又脏又臭的“牛棚”了,原先村内村外大街小巷边随处可见用于养牛的麦秸垛、玉米秆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院漂亮的专用库房,农机具采取集中存放,对实现村容整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