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农业机械化为加速城镇化进程铸造“金钥匙”

作者:淮安市农机局 王晓婧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2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明显提高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质量,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然而,城镇化并非简单地把农民迁往城市,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才是关键。近年来,淮安市农机部门不断探索实践,通过推广新机具、新技术,集成创新农机管理服务,逐步以机械化取代传统劳力,有效破解了新时期“由谁来种田”的难题,并培养了一大批依靠农机致富的“职业农民”。农业机械化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春风,为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铸造了“金钥匙”。

    农业机械成为田野上的“主力军”

    在人们的记忆中,每当农忙时节,男女老少齐上阵,一派繁忙景象。现如今,农忙时放眼望去——农机在田野上欢鸣,农民在树荫下休息,手工劳作已成为“过去式”,农业机械正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据了解,到2012年底,我市农机总动力达46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百亩耕地动力达76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到1.6万台、1.68万台和1.41万台。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逐年加大以及农民群众自身需求的增长,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不断高涨,现代农机“忽如一夜春风来”进入千家万户,其中大型现代农机已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青睐,种地讲科学、靠装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今年订购了一台90马力的拖拉机,它马力足,是个多面手,深松、轮耕、运输样样在行。小型拖拉机速度慢、效率低,收益差多了,与大型拖拉机比,它简直就是‘小儿科’。这几年,党的惠农政策这么好,要买就买个‘高手’回家。” 清浦区武敦乡农民赵同军感慨地说。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我市累计补贴各类农机具9万台套,使用补贴资金近5亿元,6.83万户农民(农机服务组织)受益,带动农民及社会资本投资农机达18亿元。

    农机合作社成为转变经营方式的“先行军”

    传统农耕时代都是延用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方式,大多数农民购买农机也仅为了自家使用。现如今,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农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陈德富是洪泽县德富机插秧合作社理事长,早年靠打工攒下的积蓄购买了一批插秧机、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组建了德富机插秧专业合作社,为本村以及周边群众提供耕作、育秧、栽插、植保、收割一条龙服务,通过几年的积累,该社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水稻生产服务龙头。据统计,淮安市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合作社达424家,入社社员超过4.9万人,服务覆盖40万农户。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市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25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近千元。全市60%的机插秧、50%的收割作业、40%的秸秆还田都是由农机合作社组织实施的,农机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机化跨越发展的主角。近两年,该市农机部门着力引导农机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以进一步拓展合作社发展潜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市农机合作社共计流转土地面积8.1万亩,涉及60家农机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充分依托大马力现代农机具的作业优势,不断吸引周边农户自觉加入连片耕作行列,加快本村乃至周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进程,实现了合作社发展壮大、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的互利共赢。
 
    农机新技术为城镇化进程提供“生力军”

    淮安地处南北交界,自然条件优越,是全国闻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市农机部门致力于发展水稻机插秧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基质育秧、水稻机插秧、流水线生产以及机械化收割、高效植保、秸秆还田和粮食烘干等技术,着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减轻劳力、提高水稻品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我市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1.4万台,机插率达60%。以洪泽县祥发农机合作社为例,水稻育秧已经实现了全自动流水作业,插秧逐步由高性能乘坐式取代步进式机械,大型播种机械、高效植保机械、专业撒肥机和粮食烘干机得到广泛应用,产业链条辐射产前、产中到产后。据合作社理事长梁家祥介绍,手工插秧一个熟练的劳动力一天可插1亩左右的水稻,机器插秧一天可插20亩左右,使用机插秧技术效率足足提高近20倍。由于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有效解放了剩余劳动力,把更多的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江苏金林电缆厂是金湖县一家专业生产电线电缆的民营企业,企业负责人说,现在农机化发展了,农民再也不用整天陷在土地上,目前企业90%的用工来自附近的农村。据统计,我市已有100万名农民工脱离土地进城务工,为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生力军”。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