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顺义区举办的设施蔬菜农机农艺现场演示会上,随着“嗡嗡嗡”的机器声响起,新式的铺膜移栽机开始作业。不一会儿,大棚中已经移栽好了两行整齐的嫩苗。
据北京市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副站长秦贵介绍,通过对大棚门体结构的改造,使得移栽机和30马力拖拉机都能在京郊常用的高3.5米、宽10米的标准大棚中顺利转弯和作业,解决了传统结构只能使用动力不足的微耕机而导致的耕深浅、作业效率低以及无法使用起垄、铺膜、移栽等机械的难题。在现场,两位园区的工作人员轻易地将蔬菜大棚两端的门拆卸下来放在旁边,小拖拉机和移栽机开始作业,作业完毕后,这两位工作人员又将门安装好。
现场演示的整套机械化技术充分体现了设施蔬菜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的理念,即由过去只注重农机适应设施结构的理念,向如何调整设施结构以适应农机装备的理念转变。目前,顺义区农科所基地已改造大棚10栋,改造后的大棚便于大中型拖拉机进出,耕整地深度比原来微耕机深5—10厘米,效率提高3—5倍;起垄比人工效率高5—7倍;铺膜、移栽、注水联合作业一次完成,是人工作业效率的7-10倍。据测算,实现设施大棚生产全程机械化较之前亩均节本480元。
设施农业已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到2012年末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35万亩,大棚蔬菜种植面积约占40%,大棚蔬菜生产已成为京郊蔬菜生产的重要形式。近年来,虽然在大棚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方面进行过一些技术试验示范,但是仍然停留在小型田园管理机旋耕整地、人工起垄、铺膜、移栽等方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设施大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问题。在北京市农机部门与农艺部门的支持下,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通过对设施大棚结构改造,筛选集成了大棚蔬菜生产耕整地、起垄、铺膜、移栽注水、土壤消毒、嫁接等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将在京郊逐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