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市:万亩农田不再“望天”---着力建设万亩示范灌区小记

作者:四川省农业厅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8日

  入春以来,华蓥市降雨量明显偏少,不少乡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干旱,但在华蓥市不少种植基地,果树努力地吮吸着营养,孕育着新叶、新果,春播春耕正有序进行。原来,这些种植基地基本上都高标准建设了灌溉设备,农田不再“望天喊渴”。

  漫灌变管灌

  不浪费每一滴水

  “俗话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则在水。自从修了提灌站,安装了滴灌系统,我们合作社再也不担心水的问题了。”3月22日,华蓥市蓥山红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秋娟向记者介绍说。

  蓥山红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就瞄准了标准化、科学化种植,在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于去年上半年建起了覆盖200亩葡萄的大棚。

  葡萄生长正需要大量的水,为什么要避雨呢?面对记者的疑惑,唐秋娟向记者介绍说:“川东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非常容易使露地栽培葡萄发生较为严重的葡萄病害。建大棚进行避雨栽培,就是让葡萄枝叶能较好地避开自然降雨,大大减轻因雨水飞溅多种病害的侵染,以减少农药的使用,确保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葡萄。”

  “光建个大棚,不是现代农业,还要在浇水、施肥、除草等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用上配套的相关技术。”华蓥市农机局局长刘尧建接过话茬说。

  蓥山红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是这么做的。2012年,合作社在建大棚的同时,就建起了滴灌系统。

  据唐秋娟介绍,有了滴灌系统,可以根据葡萄生长所需水、肥的情况,通过管道系统和安装在葡萄根处的灌水器,将溶解于水的肥料与水以适当的流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水和肥料的利用率都特别高,同时节水、节肥,还省工。

  “相对于传统农业的漫灌浇地和施肥方法,滴灌可以省水70%以上、省肥50%以上,真正做到不浪费一滴水。”刘尧建介绍说。

  “去年,我们尝到了现代化农业的甜头,安装了滴灌系统的这200亩葡萄,品质特别好,卖价也比没有安装这套系统的葡萄高出好几倍。”唐秋娟对这套肥水灌溉系统赞不绝口,“今年,我们还要把没有安装滴灌设备的300亩葡萄全部都安装上。”

  平时收“散水”

  干旱来了就不慌

  “农业以水为先,我们这个地方,一般是春季比较干,夏秋季节雨水多。如果没有蓄水设备,播种的季节遇到干旱,就只有望天干瞪眼;下大雨的时候,又只有眼睁睁地看见水白白地流走。”刘尧建说。

  据刘尧建介绍,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华蓥市几乎每个村组都修了小堰塘,但是土地承包到户之后,这些小堰塘便没人管理,年久失修,损毁都比较严重。

  近年来,华蓥市在注重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坚持抓大不放小,新修、改建了一大批山平塘、蓄水池等小微型水利设施,努力把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万亩示范灌区。在建设示范灌区的过程中,该市把提灌站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修建山平塘的目的,就是把夏秋季节多余的水和平时不用的散水收集存储起来,用水的时候随时用;而要收集散水和满足正常灌溉,就必须建好提灌站。”刘尧建说。

  3月23日,华蓥市泰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成刚对记者说:“水稻生长,水是最主要的。要用机械来插秧,就要求田里的水不能过多。如果为了插秧而把水放掉了,没有提灌站来抽水灌溉的话,那简直想都不敢想。现在蓄水池、山平塘、提灌站修好了,农田里水能排、旱能浇,就算干旱来了也不用慌。”

  作为华蓥市农机农艺融合的示范点,泰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计划从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等全程实行科学化、机械化操作,将合作社打造成华蓥山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发展的典型示范。

  据悉,截至目前,华蓥市仅在现代农业园区就已建成8个提灌站,今年有望建成的提灌站将达13个。以每个提灌站可以满足500-1000亩灌溉需要来算的话,加上近年来在农业园区大力实施沟池渠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该市今年将全面建成万亩示范灌区。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