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更是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2013年,全市农机部门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抢抓省市战略合作机遇,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总体要求,把对上争取项目和对内激发潜力作为支撑引领发展的“双引擎”,重点实施“五项工程”助推农机化提档升级,不断续写淮安农机化跨越赶超、奋勇争先的新篇章。
实施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创建工程
全市农机部门将按照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力争创成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目标要求,群策群力,坚决打赢这场创建攻坚战,为“淮安大米”品牌打造好“第一车间”。金湖、洪泽、清浦巩固夯实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创建成果,盱眙、淮安、淮阴确保建成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区,涟水力争冲刺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全年计划新增水稻插秧机3520台,新建服务面积3000亩以上的“示范型服务组织”90个,新增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整体推进乡镇30个,确保以市为单位在苏北率先创成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
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项目工程
认真实施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县、推进县项目,突出项目监管及绩效评价,全力保障项目实施成效,争取资金超上年。加强装备和技术支撑,重视夏秋两季秸秆机械化还田与后茬作物的技术集成应用,大力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秸秆还田机械,计划新增大马力拖拉机及与之配套的秸秆还田机械分别达1200台和1600台。突出夏季麦秸秆还田这个重点时段,突出机场周边、公路和铁路沿线、中心城区周边等秸秆还田重点区域,突出把农机合作组织及农机大户作为秸秆还田实施主体,确保全市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达到380万亩,还田率45%以上。同时,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因地制宜发展秸秆固化、捡拾打捆、机械编织等利用模式,多渠道解决秸秆出路问题。
实施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相比,我市的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机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我市农机部门将围绕蔬菜、水产和畜禽三大主导产业,重点解决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技术集成问题,加快推进常规机械向先进适用机械拓展、前道生产机械向后道加工机械延伸,确保全市新增高效设施农业机械3000台套以上,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5%。按照“前瞻性、示范性、集成化”的目标定位,启动建设市级农机科技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全市农机新机具展示窗口、新技术应用载体和新农民培训平台;引导县(区)根据地方主导产业规划和农机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步建立1—2个具有“盆景效应”的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全市争创省级农机科技示范基地2个。
实施农机合作社提质增效工程
以扶大扶优扶强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机合作社推进年”活动,积极引导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普通农户采取多种入股方式,创办农机合作社。全市新增农机合作社50个,力争创成部级示范社、省星级合作社20个。积极推动合作社文化交流和服务品牌创建,继续推进企社共建、银社对接工作,新增企社共建、银社对接的合作社20个。进一步引导农机合作社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全市新增流转土地在300亩以上的合作社20个,力争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突破8万亩。
实施农机化管理服务创新工程
积极开展多层次、系列化的创建活动,全市力争创成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农机监理示范窗口、省级规范化监理示范所各1个。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落实平安农机通、“双优”加油卡、政策性保险、免费实地检验等安全惠民政策,切实提高拖拉机上牌率、持证率、检验率,全市“三率”水平达到60%。依托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和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获证奖补政策,全年培训15200人次,完成农机职业技能鉴定3200人。认真开展跨区作业,组织作业机具9500台次,实现作业收入4.7亿元。切实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密切配合,全力对上争取,争取项目资金1.5亿元以上,努力实现大投入、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