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是危言耸听,也绝非小题大做。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这一问题又成了代表们热议的焦点。“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表述,为中国明天谁来种田指明了方向:未来中国的种田主体将是职业化的新型农民。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招远市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传统村落开始萎缩,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70后”、“80后”、“90后”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后大多不愿返回农村,造成农村劳动力紧缺。有人戏称,在金都农村,支撑农业发展的是“386199”部队。而“386199”部队支撑不了金都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支撑不了金都招远58万人口的饭碗。来自招远市724名下乡蹲点干部挨家挨户调查填写的《农村居民家庭情况调查表》统计数据显示,招远市724个自然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大约占59%,这其中真正以农为主的不超20%,男劳力不超过9%,这些数字的背后见证了“50后”的农民在勇挑金都农业生产大梁。“现在种地都靠机械、讲科学化,可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上班了,俺这么一把年纪了只能自己充当农机手。由于文化不多,技能不够,腿脚不利索,使用起农机来真的是有点麻烦、危险。”今年59岁的招远市张星镇上院村农民王民泰有些无奈地说。因为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在金都招远的广泛应用实施,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使很多老年农民成了农机手,像59岁的王民泰在金都农村已经算是“年轻”的农机手了。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鼓励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这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培育新型农民”遥相呼应。近年来,招远市农机部门下大力气致力于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服务联合体、家庭农场等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目前,招远市已成立39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了“一镇三社”的要求,拓展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和领域,其中庆发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德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晋升为国家级示范社,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涌现了像王善松、杨瑞山等60多名流转土地规模在3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通过科技下乡、举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专题讲座、召开现场演示会等多种培训形式,培养了大批懂驾驶操作、会维修、善经营的农机手,引导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解决了金都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为金都招远“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储备了人才库,提供了人才保障,支撑起了金都招远现代农业发展“一片天”。
“大力开展专业培训,实施‘科技兴农’,专心致力于培养有知识、精通农机化技术、经验丰富的新型农民,为招远市现代农业发展储备人才,提供保障,夯实基础。”招远市农机部门负责同志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