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机和修机是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两条腿,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农机化的使用程度已成为改变生产条件、增加经济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事实证明,购机补贴这条腿长了、粗了,结实了;而农机维修这条腿还是原地不动,有的地方甚至短了,小了,萎缩了。购机腿长,修机腿短,一长一短,难以健康发展;也就是购机易,修机难,一易一难,农民感到心烦。世上没有永动机。农机虽然是铁制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如不及时维修和保养,就不能正常作业,就是一堆废铁。因此,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既是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实现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又是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双腿并进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课题。
一、维修腿短的主要表现
(一)农机维修网点少。我县是一个农机大县。到2012年底,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4.6万台套,85.6万千瓦,稻田亩均1.43千瓦,其中农田作业机械占70%以上。特别2004年以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县级财政和广大农民对农机的投入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高效节能新型的插秧、收获、播种和烘干等农业机械不断进入农家,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动力喷雾器等已经基本普及。但椐在册数字,全县拥有农机维修网点118个,现际统计还不到50个,平均每个镇还不到3个,有的几个村甚至十几个村内没有一个农机维修点,农民修机要到几十里路的镇上或到县城请师傅到家来修。可见,农机发展速度之快与农机具维修网点相对偏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民购机容易,修机不便的实际困难日益显现。
(二)维修网点经营规模小。在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中,大中型的农机修理店很少,绝大多数是个体工商户,多为家庭作坊式、门铺式维修。这种小规模经营的维修点资金有限,也不具备进行关键部件及整机维修的设备条件,属于低等级维修点,其维修能力较差。同时,大部分农机维修网点普遍存在兼营现象,专业维修点少,兼营维修点多。全县农机维修网点有60%以上兼营零配件销售,有半数以上的兼营电气焊、皮带的更换,刹车的修理调试等修理。还有30%以上的兼营农用汽车、三轮车的维修。农机维修网点规模少而不专,给农机维修也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三)专业技术人员少。据统计,在现有农机维修行业中有专业技术维修等级证的技术人员只有40%,有30%以上是没有经过培训合格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还有的是农机操作手转行的。由于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维修质量标准低,有的本来只需1个小时可以修好的机具,他们看来要2个小时;本来可以继续使用的零件,却说报废不能用了,造成农民机手花钱多,机具维修质量也难以保证。
(四)无新型农机维修网点。目前,从县到镇(乡、办)、村均没有插秧机和水稻联合收割机等新型机具的维修点,也没有插秧机和收割机的专业维修人才。生产厂家的“三包”服务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给农民的插秧机和水稻联合收割机维修造成极大不方便。插秧机和水稻联合收割机等新型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科技的结晶,是目前水稻生产主推的热门机械。这些机械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农民购置一台插秧机和收割机一次性投资大,如果在使用中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就会耽误农事,造成损失,严重的挫伤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如白水镇76个村, 4.7万亩稻田,目前拥有各类插秧机23台,大中型水稻联合收割机35台,没有一个农机维修网点能修理插秧机和收割机。
二、维修腿短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扶持和引导。近年来,农机修理行业纯粹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主存亡,各级缺乏支持的引导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在扩大维修范围上缺乏有效信息,在修理业务上缺乏引导和服务,在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缺乏优惠政策。
(二)经济效益太低下。农机修理网点面向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主要修理对象是农业机械,而农业机械的拥有者是农机手和农民。一方面农民目前经济收入少,从事农业生产效益低,机械出了问题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去修理,花钱多了出不起,更感到心痛;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结构粗糙,价值较低,使用率也不高,不像小车和汽车。因此,从事农机修理的只是保吃饭,难以赚大钱。
(三)农机修理苦行当。农机修理苦差使,既没有规定的作息时间又劳累辛苦,出了故障的机具早来早修,晚来晚修,有时电话一响,背着工具要去现场修。农机修理人员在修理故障农机中总是一身污垢、一身泥、一身水,脸上是黑黑的、一双大手是粗粗的、一套衣服是脏脏的……多年来,农民对农机修理人员就一个顺口溜: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烧碳的,用心仔细一看,是农机修理站的。基于此,从事农机修理的网点和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有的技术人员早已另选他业。
三、拉长维修短腿的必要性
(一)拉长维修短腿是科学发展农机的迫切需要。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农机维修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机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宗旨就是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和使用效率,但购机易,修机难的问题长期让农民当忧,既影响了广大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也制约着农机化的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因此,切实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帮助农民解决修机难的实际问题,使购机者买得开心,用得舒心,修得省心,让农业机械延长使用寿命,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不仅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的大事,更是科学发展农机的迫切需要。
(二)拉长维修短腿是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的新举措。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粮油棉糖等农机装备研发,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开展农机保险。尽管内容提纲挈领,高度凝练,却足以表达出农机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激活了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内在动力,在补贴资金的拉动下,广大农民投资发展农机的内在潜力得到更加充分的激发,购机热情日益高涨,助推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但在现实中,农村的农机维修网点普遍存在“三少一无”的现象,修机难的问题从不同侧面影响了购机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因此,拉长维修短腿是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的新举措。
(三)拉长维修短腿是提高农机效益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既改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又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农民深有感触地说:“要想富得快,赶快买机械。”近年来,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农村新兴的服务产业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不断涌现。但在农机作业服务中,如果没有维修网点,机械出了故障而得不到及时维修,就不能正常作业,要想提高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就是一句容话。农机维修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现有机械的再利用,使之提高机械效益。因此,拉长维修短腿是提高农机效益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维修网点建设的对策
(一)切实加强维修网点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进一步加强扶持和引导力度,要把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纳入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到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与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要建立农机维修补贴机制,根据农机维修网点业务量的大小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从农机购置补贴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切块补贴,重点对吊车、各种维修车床、电焊机、气泵、钻床、扒胎机、油压机,专业检测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厂棚、储存室、培训设备、通讯设备、维修服务车、大型综合维修设备的购置予以补贴,以加快农机维修网点的发展。二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按照“重点扶持县级、逐步健全乡镇级、积极扩大发展农机维修网点的要求、大力扶持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农机维修网点,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区域中心”,以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同时,在新建农机维修网点的布局上,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根据农业机械拥有量和分布状况及使用年限,进行维修成本估算和盈亏分析,使新建的维修网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一个农机维修网点服务辐射范围应在3-5公里为宜,以达到“就地就近,少花钱,时间短,质量好”的目的。三是工商、国土、税务和银信等部门要大力扶持,在办证、用地、纳税和贷款等方面要尽量给予优惠。
(二)不断强化农机修理队伍技术培训。一是切实制订好培训方案,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与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放在同等位置,做到长班与短班、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车间相结合,常培常新、常教常新、常学常新。同时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与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结合起来,与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结合起来,使农民能就地就近学习农机维修知识,即方便农民、又可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二是以农机阳光工程培训为契机,以农机学校、农机示范园和种粮大户田间为课堂,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实用技术培训,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边解答,资料、电教片、机械、硬软盘一条龙,让学员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培训质量,造就一支技术精通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机维修服务队伍。三是鼓励离退休的农机技术员、工程师和农机老科协人员,深入维修网点、村组农户和田间,现场培训修理和农机操作人员。同时,鼓励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多带徒弟,多传教,多指导。
(三)积极搞好农机维修网点监管和服务。一是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的监督管理,做好对农机维修网点的审定,修理工考核,维修质量等监督检查工作。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农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遵纪守法,诚信为民服务。同时,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等标准,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柴油机、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的维修质量标准,以提高维修质量和防止维修质量界定不清引起的纠纷,维护农民或农机维修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为农机维修网点提供信息服务,推广农机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修理设备和仪器。向农机维修人员传授农机维修新技术,帮助解决维修中的难题。农忙时随同他们一起,巡回田间地头维修机具。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机维修制度,即“阵前体检”制度,对投入“春耕、双抢和三冬生产”的农机提前进行检修,把农机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中,确保技术状况良好。建立农机技术状态检测维修制度,应用检测仪器对农机的技术状态进行及时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不拆卸检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维修。三是鼓励农机维修点实行维修与零配件供应一条龙服务,建议农机生产厂家在农机维修网点设立"三包"服务点,把农机维修服务阵地前移,既方便农民修机,又确保农业机械在重要农时季节作业时不因故障而误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