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如果人工授粉,一季西红柿要授粉10多次,每次我们夫妻俩要忙活一下午,自从用了熊蜂授粉,省工不说,长出来的西红柿果形好,没有尖儿,还能多卖钱。
——寿光市稻田镇东刘营村 刘永禄
近水楼台先得月,借助“菜博会”这一平台,寿光菜农率先掌握了新技术、新模式,实现了从“卖蔬菜”到“卖技术”的转变,然而从“荷兰模式”到“植物工厂”,从“潮汐式灌溉”到“气雾栽培”,不菲的投入也让记者产生一个疑问: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距离农民究竟有多远?
“对赚个辛苦钱的菜农来说,他们更欢迎一些拿回去就能用的新技术。”原昌隆告诉记者,近3年来,公司领办的合作社先后引进试验了生物反应堆、熊蜂授粉、捕食螨、磁化水灌溉、补光灯、大田杀虫灯等多项技术,结果不是设备价格太高,就是配套技术跟不上,大多数都没有推开,“目前推得最好的是熊蜂授粉,合作社1/3的大棚应用了这一技术。400元一箱,需要提前一周预订。”
事实上,实用性已成为农业技术研发的一个重要考虑。在“菜博会”10号展厅入口处一个展位前,一台嫁接机器人、两排西红柿嫁接苗引得不少参观者驻足询问。“蔬菜自动嫁接机两侧刀片角度都是60度,这样切出来的苗茎贴合紧密,用夹子夹起来大概7~10天就能长到一起,嫁接成活率可达95%。”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部项目经理何皓一遍又一遍地边演示边解说,忙得满头大汗。他告诉记者,蔬菜自动嫁接机自研发至今,2年间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是按照政府项目要求研发的,两个人操作,每小时能嫁接600株;第二代效率进一步提高,每小时能达到800株,但仍然需要两个人操作;第三代简化了很多东西,虽然效率下降到每小时300株,但由于成本大大降低,只需单人操作,实用性更强。“实用的才能进入百姓家。”何皓说,第三代蔬菜自动嫁接机每台价格是4万元多一点,虽然暂时没有购置补贴,但北京大兴区、通州区不少育苗场、种植园区都用上了。
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需求。寿光市稻田镇东刘营村菜农刘永禄种了2个棚西红柿,每个一亩半,从2011年开始使用熊蜂授粉。刘永禄说,使用熊蜂授粉,省工多卖钱,现在的问题是放蜂期间不能打农药,即使打杀菌剂也要间隔3天才能放蜂,“否则熊蜂就不那么活泛”。秋茬西红柿病虫多,他希望专家能研制出一些不影响熊蜂使用的低毒高效农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