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秸秆可做花盆、用秸秆可压制木板、用秸秆可烧制成砖、用秸秆可培植出双孢菇……近日,这一件件新奇的秸秆作品出现在四川省大邑县董场镇举行的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现场会上。
“不仅是简单的变废为宝,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前来现场会参观的专家代表们直呼大开眼界。据成都市农委农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每年小春粮油作物有280万亩左右,可产生470多万吨秸秆,高压态势禁烧的同时,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尤为重要。
创新一:制成育苗钵
美观 秸秆也能变身花盆
在昨日的现场会上,记者见识到一种新型花盆,其外观粗糙,手感轻巧。该花盆来自四川科源种业有限公司,这是首次亮相。公司负责该项目科研的李卓博士告诉记者,这种花盆就是他们利用秸秆变废为宝制作成的环保花盆,专业名称为秸秆育苗钵。
据介绍,秸秆育苗钵是“十一五”“863”计划形成的科技产品,由省农科院负责研发。“该产品去年研发成功,目前并没有形成经济效益,可却为秸秆处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李卓告诉记者,先把农作物秸秆经过生物预处理技术使其‘腐烂’,然后用机械粉碎,添加一定量的黏合剂,再在100℃的高温下用机械压制成不同形状的容器。
作物秸秆制作的育苗钵富有“营养”,对植物根系的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解后对环境也无影响,很值得推广。
创新二:变身节能砖
环保 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秸秆花盆的旁边,摆放的是一堆砖块。“这是秸秆烧制的节能砖,用秸秆制作节能砖,我们是四川第一例。”说起秸秆制砖,现场展示节能砖的工作人员很自豪。据介绍,砖厂把油菜秆粉碎后,将秸秆粉和制砖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加水,经两次搅拌后,真空挤压成砖坯,再经高温烧结,就成了环保节能的保温砖。“其实就是通过新工艺,用秸秆粉替代原来添加的煤,这样每匹砖成本还减少了1—2分钱。”
据统计,这个砖厂每年能“吃掉”8.33万吨各类秸秆,占蒲江秸秆总量的60%。公司于2009年成立,截至目前,已收购并处理秸秆11.4万吨,替代煤炭58347吨,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2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5万吨,减少烟尘排放560吨。
创新三:食用菌基料
实用 培植的蘑菇质量更好
现场会旁的基地里,农机手操作着秸秆捡拾打捆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小时就能完成10亩地的秸秆收集。“秸秆卖给合作社,一亩地能有100多元呢。”随后,装上车的秸秆运往了鸣镇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新技术示范基地。
“麦草是蘑菇最好的基料。”该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小麦秸秆做肥料培植出来的蘑菇比用稻草做肥料的质量更好。”据介绍,“以前农民在大田种植蘑菇,每年只能收一季,效益低下。而现在我们的生产工艺一年四季都能产菇,循环种植,同时可消化约10万亩稻田、麦田农作物秸秆,环保高效。”
据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张康霞介绍,去年12月,该合作社已生产出第一批由秸秆为有机肥原料种植的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