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侯博通讯员郭文剑高会鹏)4月26日,在民权县孙六镇刘炳庄村的一片田地里,华棉农机合作社的大型农业机械正在流水作业:棉花秧苗移栽机缓缓前行,后面拖拉设备上坐着两位农民,把育好的棉苗装盘,机械自行插秧,约半小时就轻轻松松种了一亩棉。看到眼前这个变魔术般的机械化操作,前来参观的农民连连称赞、啧啧称奇。
而这个场景,仅是商丘市提高农机科技含量的一个缩影。农机合作社作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末梢神经”,已成为基层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重要载体。
2006年以来,商丘市引导农机大户、村“两委”班子成员、种粮大户和农机经营维修能人带头创办农机合作社,逐步改变家家户户办农机的粗放型农机化发展方式,加快了农机作业服务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社会化进程。截至2012年底,全市发展农机合作社395个,居全省第四位;全市农机合作社共服务农户3.6万户,年作业面积604.85万亩。
“棉花生产工厂化育秧、机械化移栽实现了批量育苗、批量移栽,在保障秧苗质量的同时减少了人工投入、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将大大提高农民种棉积极性。”民权县首席农机专家、农艺师赵自蓬介绍,2012年,民权被农业部定为棉花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县,当年即以河南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启动项目。今年,该县结合实际,以项目为依托,开展试验示范并广泛推广技术,建立和完善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今年,民权县华棉农机合作社全市首家引进工厂化育苗技术设备,旗下25个育苗大棚首批出苗10万余株,麦棉套种可满足700余亩棉田的用苗需求。
由于受季节影响,市场竞争激烈,农机合作社仅通过作业服务获益有限。商丘转变思路,大胆创新,让农机合作社走从农机服务到产销“一条龙”之路。
目前,商丘市农机合作社发展逐渐迈向更高层次: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组织模式由“带机入社”、劳动联合向土地、资本联合转变;经营范围由耕种收纯农田作业向农资供应、农产品收储加工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实体化、服务方式基地化、经营管理现代化的良好趋势。
作者:侯博 郭文剑 高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