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一个月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稻插秧高峰,为了继续稳步提高宁国市粮食丰产优产,近日,宁国市农委种植业局、农广校组织全市50多名种粮大户前往郎溪县观摩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现场示范展示会。
“传统的人工手插方式,既费劳动力,又费工时。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机械栽插秧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在插秧机组现场,来自该市的种粮大户围在一起,认真观看机械插秧演示。只见农机手操控着一台乘坐式插秧机,在田里穿梭不停,在插秧机后,秧苗稳稳地“立”在了水中……
“与传统育秧相比,使用软(硬)盘育秧和双膜育秧技术培育的秧苗更加规范、满插率和成活率高,省水、省化肥、省农药。”听着农业技术人员讲解,观看着育秧机组育出的绿油油秧苗,简单快捷的作业方式,许多种粮大户兴致勃勃地走到机具前仔细查看,并向工作人员询问插秧机的价格或有关技术问题。
“种粮离不开科技,一定要活学活用”这是来自该市港口镇“农机和种粮”双料大户龚徽宁考察学习后的第一句话,龚徽宁如今有12台各类大型农机,播种小麦310亩、烟叶70亩,水稻近两百亩。“他的农资仓库像一个农机具展示中心:拖拉机、插秧机、治虫泵、收割机、烘干机等等一应俱全。”港口镇农技员说,“龚徽宁是个‘科技狂’,镇里的新农机基本都是他第一个引进的。”
前几年,该市种植业局推广“麦稻轮作”种植新模式。许多大户担心没收益,从没种过小麦的龚徽宁第一个跳出来“尝鲜”,并一下子拿出200亩试种。结果,小麦亩产超过300公斤,当年就有收益,还提高了水稻产量。如今,龚徽宁的小麦亩产已超过500公斤。在他带领下,港口镇周边不少农户也开始种小麦,全市麦稻轮作面积已近2千亩。
多年和龚徽宁打交道的农广校校长朱明丽发现,龚徽宁不仅喜欢新技术,还善于动脑筋,活学活用新技术。看中这点,市农广校凡是有外出考察的项目都会叫上他,种植业局也让他承担起各级农技部门委托的科技试验任务。龚徽宁不仅愿意接受新技术,更能在实践中摸索总结,进行创造性发挥。“水稻机插密度很讲究,我们在接受多次专业技术培训后根据秧龄和气温,结合试验数据来计算秧苗间距,控制有效密度。”
在考察完郎溪的回程路上,种粮大户们纷纷表示种了一辈子田,却发现种田也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确实如此,而今,通过市种植业局、农广校培训的很多种粮大户都已堪称“半个”农技专家,他们还经常给全市其他种植户们“上课”,相互交流种粮经验。”市农广校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进一步推动专业技术培训的层次和水平,为提高农民收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