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鄄城县保护性耕作现状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机械化耕作。全县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耕地98万亩,人口85万人,辖17个乡镇办事处,479个行政村。主要农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自2007年,鄄城县农机局分别在大埝乡的王菜园、郑营乡的李垓建立起保护性耕作农机科技示范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鄄城县农机局又分别在红船镇、旧城镇、什集镇、引马乡、临濮镇、古泉办事处等乡镇办事处先后建立保护性耕作农机科技示范园。今年,鄄城县农机局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力度,在每个乡镇办事处都建立了至少5000亩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全县保护性耕作种植面积达到30余万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在全县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是协调、运作困难。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涉及到农业、农机以及政府和机具生产企业等各个方面,牵扯面广,难以形成协作合力。实践证明,该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必须得到各级政府、主管领导的支持和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重视。
二是农户认识不深刻。受精耕细作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免耕播种技术农民很难接受。另外,保护性耕作使大量秸秆覆盖地表,给机械播种带来一定影响,有的农民先用旋耕机旋耕一遍,再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就失去了保护性耕作的意义。
三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由于保护性耕作机具投资大,利用时间短,资金回收期长,导致农民在经营和投资农机时出现短期行为,大型拖拉机和免耕播种机不足,直接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农机补贴虽然年年加大,但补贴比例没有增加,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从长远角度出发,对保护性耕作机具有必要出台更多更优惠的扶持政策。
四是机具适应性不强。不同地块的土质,对机具的要求不同,鄄城县北部土壤比阻较大,有的免耕播种机材料强度不够,设计不够合理。调查中发现,有的免耕播种机开沟器被拉弯变形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五是操作手技术不过关。免耕播种机的使用,要求操作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同的土壤结构、不同的地质、不同的墒情,要求作业速度大不相同。调查中了解到:有一名免耕播种机操作手,在比较粘性的地块作业,仍然按沙性地的作业速度播种,由于速度相对太快,化肥施过后,来不及回土或者回土不彻底,种子就跟着播下去,结果导致烧种子的严重后果。可见,对保护性耕作机械操作手进行岗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三、对策建议
一是政府应高度重视,各方面要协调运作。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需要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需要农业、农机、乡镇政府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应由地方政府牵头,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责任细则,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
二是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度。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推广、示范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广大农民对该项技术的认识,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面对面的讲给机手听,手把手教给机手做。
三是增加资金扶持,增加补贴力度。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配套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补贴资金重点向保护性耕作机械倾斜,合理调配、推广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秸秆还田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
四是提高机具性能,增加作业收益。企业应搞好机具的研制开发,提高机具作业效率和可靠性,增加机手作业收入,调动农民的购机、用机积极性,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实施提供可靠的机具保障。
五是加强技术培训,搞好跟踪服务。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机手对新机具、新技术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同时,对参加作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实施系列化跟踪服务,免费技术指导,无偿上门维修,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