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胡坤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写下这么一段话:“在大家的努力下,今天上午终于成功地实施人工降雨,部分地方的降水量达到了十几毫米,这场不急不缓的细雨终于使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旱情得到缓解。”
胡坤是安徽省宁国市农机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从8月4日下乡参与抗旱减灾工作,这样的抗旱日志,胡坤已经写了半个多月。记者从安徽省农委获悉,截至目前,安徽省农作物受旱面积已经达到1702.6万亩,全省各级累计投入抗旱资金8.5亿元,开动泵站8091处,投入机电井3.99万眼、机动抗旱设备67.65万台套,累计浇灌面积1896.97万亩次。
八月,宁国市南极乡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进入天目山深处,记者举目遥望,本应是葱绿一片的山坡却提前呈现出一派“秋景”,正在挂果时节的山核桃连树叶都已变得焦黄,为数不多的核桃果大都萎缩成灰黄色。
胡坤在自己的日志里算了一笔账,往年全乡山核桃的产量可以达到一千万斤,全乡的核桃收入为2.4~3亿元,而今年的核桃产量连往年的三成都不到,全乡损失大约2亿元,平均每个山农至少已经损失了一万元,如果再扣除抗旱所需的成本,山农今年几乎赚不到钱。
南极乡的主要水源地南极河已经断流,昔日延绵流淌的河水如今变成了一个个半干涸的水塘。
“这条河也就1968年曾经断流过。这不,高压水泵的动力稍微小一点,都没法把水抽到山坡上。”正在向该市农机局技术人员求助的南极村村民王少原告诉记者。
胡坤告诉记者,山区抗旱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水源问题。“前几天林业局联系了专业的打井队伍到受灾很重的梅村打井,可是打不下去几米遇到的就是岩石。换个地方,照样如此。折腾了几天,打井队也只好放弃了。”二是灌溉难度大。“山区抗旱,要把水从河里抽到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山坡上。费电费油,农机具的购买成本也高。”
宁国市农机局局长陈正最近老在各个乡镇的农机销售市场转悠:“正是需要抗旱农机具的时候,农机市场容易出现趁机哄抬物价的情况。”有些农民反映,一些经销商把平时的小泵价格抬高成大泵的价格卖。农机局专门同市里的农机具总经销商取得联系,建议他们约束自己的分销商,严禁哄抬价格,同时组建了农机维修应急服务小分队,分赴南极、万家、胡乐、霞西等乡镇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陈正告诉记者,他们刚刚出台了一项抗旱补贴政策,对购买2000元以下抗旱农机具的农民补贴购机款的20%,同时对抗旱过程中使用的汽油,每台机器补贴200元。另外,省农机局拟追加宁国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0万元,也将用于抗旱救灾工作。
有了抗旱物资,还要妥善用好,于是在胡坤的日志里,出现了这样的字句:“得知本应凌晨3点到达南极乡的抗旱机具大致要延迟到10点半,为保证安全防止哄抢,通知各销售网点选择卸装转运地点。……11点水泵抵至南极,电话通知各村,开展机具有序调度。……20点在乡政府制定抗旱机具登记表,电话了解全乡机具需求情况。”胡坤的下乡抗旱生活还在紧张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