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门店从“价格战”走向“套餐服务”比拼
近年来,众多农药、化肥等农资企业纷纷喊出了从产品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作为整天与农民面对面接触的村级经销商这种变化更是明显。
种粮农户家中没了喷雾器
邹城市北宿镇西丁村的顾克华从事农资零售20多年,最近四五年的变化让他深深感觉到竞争的激烈:五六年前,坐在店里等村民来买就行了;现在,他的主要工作成了组织人员给村民下地打药。
“以前,都是地里有虫有病了,农民来我店里买上药回家去打,那时候农民背的都是传统的手压式喷雾器。”顾克华说,“大约五六年前,开始有零售商购进电动喷雾器,农民买药后,可以免费使用电动喷雾器打药。电动喷雾器与传统的手压式喷雾器相比,省劲了不少。”从那时起,顾克华也买进一批电动喷雾器,免费提供给买药的农民使用。今年,购进了300多台电动喷雾器,仅这些投资就达到6万元。
但是从2011年开始,顾克华等当地有影响力的经销商直接把服务做到家——组成专业服务队,直接给农民打药,并保证防治效果。怎么用药、用啥药都不用农民操心。由于当地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每年用药时间和次数相对固定,也利于组织植保服务队。
“这几年,留在农村种地的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少,即使是电动喷雾器,妇女、老人用起来也还有难度,专业的打药服务队,适应着农村的需求。并且现在大部分农民已经不愿意再背着喷雾器打药了,农民家里也没有喷雾器了。”顾克华说。
“以前卖农资,坐在店里等着就行,下午四五点就没事了。现在辐射的范围虽然少了一半多,但是我却忙了,特别是用药高峰期,每天晚上都要修喷雾器。”他说。
村级零售商的套餐服务已成形
北宿镇北屯村刘德国种植了30多亩土地,从2011年起,他就放心地把地里打药的活交给了顾克华。
几年前,刘德国开始流转土地,最初规模是20亩,后来规模逐渐扩大。“地多了,自己打药忙不过来,只能雇人,但里面的问题比想象的要复杂。”刘德国说,“首先是人工费太高,尤其是打药这样的高强度体力活,一天100块钱都没人愿意干。再就是,现在在农村青壮年劳力比较难找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干活效率不够理想。”
专业植保队伍的出现,解决了刘德国面临的这个难题。3年来,对比小麦除草、杀菌杀虫的效果,刘德国基本满意。去年开始,顾克华购进了玉米种肥同播机,刘德国的30多亩玉米首次采用种肥同播技术进行播种。现在,除了小麦播种、收割,玉米收获,其他全部由顾克华包圆。
由于北屯村经济条件较好,村里多年前就购置了旋耕机、播种机和收割机等,免费为村民种和收。像刘德国这样的农户,现在种粮就连打药也不用下地了。
每块地都开始享受“望闻问切”
“以前在村里卖药,除草剂就是那么一两种,农民来买药,都是一包药打一亩地。”顾克华说。
现在,一个药方治百病的情况没了,谁家需要打药了,顾克华都是先去地里看看,根据杂草种类和数量,决定用药品种和种类,收费价格也不相同。“不同年份、不同地块的杂草是不同的,不能老是用一种药。这样既能减少不必要的农药浪费,又能达到好的防治效果。”
目前,顾克华的服务范围辐射周边七八个村,每年农药销量从5000亩土地下降到现在的2000亩地。“量虽然降了,但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服务,积累下来都是优质客户,销售的农药的品牌和质量都得到提升,利润比以前也高了。”
明年,顾克华计划再上大型车载喷雾剂。每天可以打100亩地,作业效率会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