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水稻机插秧梁平水稻机插秧调查报告

作者:作者:吴正远 来源:梁平县农机推广站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水稻机插秧是将规格育秧盘育出的带泥秧苗,通过插秧机栽植在稻田中的新技术,较之人工插秧,能提高栽插工效,实现合理密植。重庆市自2006年起开始推广。

  8年推广,效果怎么样?笔者为此专门来到重庆水稻生产大县,也是最早开展水稻机插秧试验、示范、推广的梁平县,就农民普遍关心的水稻机插秧的产量、成本、技术、前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采访。

  一问:产量高不高?

  8月16日上午,梁平县碧山镇在黄桥村7组召开水稻机插秧现场观摩会,在镇、村、组干部,种粮大户,县水稻专家共250余人的共同见证下,通过实收称重测产,凌程新家的机插秧水稻亩产872公斤,创下梁平实收单产历史最高记录。

  梁平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胡晓分析说,凌程新家之所以能获得这么高的产量,机插秧技术起了关键作用,机插秧的带泥浅插、规范密植特点,能保证大田基本苗数量,个、群体分布合理,够苗期提前,从而大大增加有效穗数量,稻谷的结实率、千粒重均能得到保证。2012年全县16.2万亩机插秧水稻平均亩产量达到689公斤,较人工插秧亩增产86公斤,增产13.7%。

  “收割时,站在田埂上往稻田里看,机插秧的产量高一目了然:机插秧稻田上面全是谷穗,根本看不见稻田中的泥土;而人工插秧看起来稀稀拉拉,透过谷穗,很容易看见稻田中的泥土。”明达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秦序晓说得更通俗易懂。

  据胡晓介绍,机插秧一般每亩栽植1.1至1.2万窝,比人工插秧0.6至0.8万窝的亩栽数高50%以上。

  二问:成本省不省?

  机插秧育苗时要使用专用育秧盘,种子、农药使用量稍大一些,育一亩机插秧苗比人工栽插秧苗成本高35元左右。

  “但机插秧育秧田面积是人工插秧的1/12,起秧、插秧速度是人工插秧的25倍,每亩节省下来的耕田、薄膜、人工等费用在135元左右。”梁平县农机推广站站长、研究员兰显发介绍道。

  仁贤镇仁贤村农民陈一富是梁平县仁贤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监事长,他每年带领合作社的机插秧作业队,为老百姓育、插秧3000多亩,因此被评为重庆市第四届劳动模范。

  “人工育秧、插秧,人工费、农资费、生活费加起来,每亩要200多元,而我们只收80元,扣除机插秧多用的稻种钱,农民每亩可以省100元左右,所以到了春耕季节,农民争着要搞机插秧,我们忙都忙不过来。”陈一富真希望自己能有分身术。

  三问:技术难不难?

  今年,梁平县农委在仁贤镇仁贤村5组,返租15亩地,选择51个品种做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品种对比试验。8月21日收割晒干后,最高亩产达到了837.4公斤。

  “这种试验我们已经搞了好几年,目的就是为了在众多杂交水稻品种中,选择适合梁平的机插秧主导品种。”仁贤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农艺师杨绍金是这个试验的“操刀手”,也是梁平最早试验、推广使用“湿润育秧法”的农技人员。他笑着说:“机插秧的难点在育秧环节,通过前几年的摸索,我们完全掌握了技术,现在主要精力转移到追求高产上了。”

  “只要按照县农委编写的技术卡片一样一样地来做,保准不得出问题,又快又稳当。”陈一富证实了杨绍金的说法。陈一富以前只是一个种田老把式,地地道道的农机门外汉。2006年起,他跟随兰显发一起搞机插秧试验,如今已成为梁平的机插秧总教练,“机插秧技术并不难,一般的农民都‘奈得活’。”

  “梁平首创的“湿润育秧法”,采用“壮秧剂+消毒、调酸、灌水”机插育秧套餐技术,省时、省事、安全,根本不会烂秧死苗,已经在全市推广。”兰显发既自信又自豪地说,机器栽插,顶多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多练练就行了。

  四问:前景好不好?

  聚奎镇农民熊三个头不大胆子大、文凭不高胆识高,近些年每年种植水稻1000多亩,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荣誉称号。

  “能种这么多田,全靠机插秧。”熊三感慨地说,现在农村劳力紧缺,如果不用机器插秧,想在短短的十来天把1000多亩秧苗插完,根本不可能。

  遗憾的是2013年,梁平实施机插秧面积18.1万亩,机插率41.7%,推广了8年,仍没过半。

  兰显发、胡晓等认为,两大原因导致推广进展慢:一是现在种田的多是老年农民,接受新鲜事物慢,当年推广杂交水稻,也同样搞了10多年;二是机插秧需要购买插秧机具,需要统一组织、连片栽插,才能提高效率与效益,而现在想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仍有难度。

  有困难更有机遇。梁平县农委副主任冉懋国认为,不久的将来,农民一定会接受机插秧,因为机插秧省时、省力、省钱、高产,技术成熟先进,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后,水稻栽植难题的唯一路径,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普遍采用,国家对此相当重视,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

  梁平常年水稻制种面积达1万多亩。今年,该县还成立了水稻制种机插秧课题组,在仁贤、新盛、荫平等地开展的200亩试验初获成功,亩节本增效达890元。

  “今后,我们将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培育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大力推广育秧、机插一条龙服务模式,促使机插秧技术又好又快发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国家保供做贡献。”冉懋国对此信心满怀。 
 

新闻来源地址:

手机看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