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质量监管工作是新形势下赋于农机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化发展速度越快、形势越好,质量投诉监管工作的任务就越繁重,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力度加大,巨野县各类农机具迅速增长,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截至目前,全县已拥有各类拖拉机2.1万台,农用运输车3.2万辆,配套农机具3.5万余台(套),农机质量监管工作在农机化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工作,整顿和规范农机市场秩序,对做好当前农机工作和农机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巨野县农机质量监管工作现状和工作成效
近年来,巨野县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质量监管工作,规范农机市场管理,完善监管制度,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生产、销售行为,农机销售、维修、作业市场秩序逐步好转,制假、售假、坑农害农现象明显减少,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有力促进了农机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一是健全机构,落实农机监管职责。为更好的履行农机市场监管职能,局党组高度重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工作,建立了农机投诉监督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开通了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电话0530—8166315和专网,配备了农机打假宣传服务车,并对工作人员加强行政执法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凡是接到涉及农机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投诉电话,都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农机生产厂家、经销商做好投诉处理,给农民一个满意的答复。督促农机生产厂家、经销商认真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农机产品“三包”规定,妥善解决农机质量纠纷问题,确保农机市场安全发展。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农机质量监管氛围。在每年的“3?15”、“三夏、三秋”期间,充分利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咨询台等形式向农机经营者、消费者宣传农机法律、法规,并热情为广大购机户和农户提供法律咨询、农机产品购买常识、“三包”投诉程序、受理承诺服务等宣传服务。同时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机消费者知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加深对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对农机具的技术性能、安全指标、安全操作规程等有了进一步了解,提高了农民识假防假能力,保护了农民利益,推动了农机生产经营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在全社会基本形成了共同参与和监督的良好氛围,广大农民识假辩假能力和维护自身权益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安全。
三是部门联动,加强农机质量监管力度。一是加强局机关内部的配合。抽调修配站、监理站、农机校技术骨干组成农机打假工作组,集中力量,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二是加强部门横向协作,积极开展与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对农机配件门市、维修网点、重点农机市场、补贴机具经销商进行质量检查,依法查处无证生产经营、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经营假劣农机、零配件等违规行为,推动农机产品质量性能持续提升。三是加强技术服务和宣传引导,通过开展科技下乡、集中培训、技术咨询等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宣传教育,强化群众和农机经销企业质量意识。为了净化规范农机市场,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首先积极联系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共同对农机企业、零配件销售市场供应网点进行清理整治,禁止不合格的农机产品流向市场,今年以来,集中开展6次整治活动,出动执法人员70人次,检查维修点76家,销售点38家,共检查出假冒伪劣农机产品123件,价值4000余元。保证了农机供应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农机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的开展,使生产经营未经专业部门鉴定检测的农机具、农机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及无推广许可证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有效维护了广大农民和农机消费者的利益。
四是加大力度,做好补贴机具的质量监管工作。近几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数额逐年加大,农机具的种类和拥有量快速增长,为促进购机补贴政策的顺利实施,积极开展了补贴机具质量调查活动,加强了补贴机具的质量监管,对补贴产品发生的投诉问题,实行快速上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对质量问题多、供货不及时、售后服务不到位、农民意见大的农机产品,将有关质量信息及时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巨野县农机市场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投入经费不足,致使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难度大,监管力度还比较弱,亟待加强和完善。
二是执法依据不充分。尽管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不少有关农机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但是农机部门只有监督权,没有执法权、处罚权,农机部门开展农机打假工作必须有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参与和配合,目前工作难度较大,影响了农机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
多年来,农机部门在农机打假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农机市场监管工作经费投入不足,装备匮乏,尤其缺乏执法交通工具及处理投诉案件的有效手段,及时处理有关投诉案件。
三是检查手段落后。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力度加大,农机新技术、新产品越来越多,农机作业项目和服务领域越来越宽,农机维修和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农机化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却严重滞后,很多质量监督工作处于无标状态,目前开展市场检查工作仍停留在手摸、目测为主,缺乏先进的检测手段和必备的仪器,很难全面准确地发现假冒伪劣产品。
四是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由于机构改革,农机市场监管机构改为差额科室,执法人员属差额拨款,又没有创收,工资低,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另外工作任务新、责任重,从事农机质量监督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法律意识淡薄,业务水平较低,也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机质量监管的舆论宣传。积极向农机营销、维修企业以及农民宣传农机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提高广大农机手的维权意识。继续深入开展“3.15”农机质量宣传活动,扩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的社会影响。通过宣传,强化农民和全社会对农机质量的重视,向社会推荐优质农机产品,抵制和遏制假冒伪劣产品。
二是持续加大对农机市场的监管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大力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继续加大源头治理和质量监管,通过市场整顿、专项整治,构建农机打假和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机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同时,对重点补贴的农机产品进行质量、安全和售后服务跟踪调查。积极主动与技术监督、工商管理部门协调,密切配合,加强农机维修市场日常监管,强化对农机维修经营者从业资质、维修人员职业资格、维修质量、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技术状态以及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做法,加大力度,规范程序,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行为,树立社会信誉。
三是加强农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一是争取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支持,将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解决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业务经费来源问题,促使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二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将有能力、懂技术、肯吃苦、责任心强的年轻人员调整充实到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队伍中来,为农机市场监管工作健康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三是完善农机质量投诉机构的基本设施配备,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监管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监管工作的规定、制度、程序等,保障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四是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组织农机质量监管执法人员学习农机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确保严格执法、文明服务。同时利用农机手培训、赶农村科技大集、农机维修人员职业资格考核办证等时机,加大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维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