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实现农机化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近日,位于沙市区观音垱镇泗新农科所的荆州市红娘子农机专业合作社基地,机声隆隆。5台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正灵活地机收中稻,秸秆还田、秸秆打捆回收、8台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在秸秆残茬覆盖地上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好一幅机械秋收秋播美景,让参加全市农业机械化秋播现场会的代表赞不绝口。
荆州市是传统的农机大市,201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51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66%。如何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市农机化发展提档升级?农机人从“四个着力”破解此课题,真正把农机化发展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农机化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着力政策引导实现新突破
农机推广要有大发展、大跨越,离不开国家农机的优惠政策。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突出重点,优先补贴主打机型,优先补贴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今年全市共落实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亿元,占全省总额13.4%,居全省市州第一,同比增加4830万元。目前已使用补贴资金1.22亿元,接受申请1.74万份,受益农民1.5万户,补贴机具2.16万台。在购机补贴规范操作上,监利县、洪湖市实行“五道关”和“专班审核制”,确保操作规范、公开透明;沙市区坚持现场集中发机,优化补贴程序,提高补贴效率。在强化监管上,松滋市农机局创建的“2413”监管模式,成为全省购机补贴工作制度创新典范。在购机政策核查上,全市开展了农机购置补贴情况交叉大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着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
结合生产实际,主攻薄弱环节、关键技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全市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油菜机直播、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等技术,先后在监利、松滋、江陵举办全省水稻集中育秧及机插秧、春耕生产现场会。在荆州区、沙市区、监利、洪湖等地举办各类机插秧培训会、现场会60余场,培训人员2万人,印发《集中育秧及机插秧手册》等资料5万份。
上半年新增插秧机1800台,是去年全年新增数的两倍多。完成机插秧面积247万亩,同比增87万亩;完成油菜机收218万亩,占收割面积的57%,比上年增17个百分点。小麦收割、农田耕整、排灌、植保、运输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全市农机部门在洪湖龙口镇、江陵三湖农场、监利人民大垸农场等地开展机采棉品种、密度、施肥、化学调控等多点多项目试验研究,农作物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步伐加快,粮食干燥机械化新技术应用取得新突破,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机现代化进程。
着力提升农机服务组织水平
积极培育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农机大户和专业户为基础,多种形式并存、多种功能并重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市现有规范运作农机专业合作社138家,社员5296个,机具11957台套,服务面积667万亩、16.8万户农户,其中全省十佳专业合作社2家、全省20强4家,全省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7家。监利福娃三丰农机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16个,机具231台套,固定资产1400万元,被省委确定为“四化同步”示范典型。
荆州市荆楚富民农机专业合作联社旗下8家合作社,社员1021人,拥有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1052台套,库棚及营业场所面积3.6万平方米,资产总额达5400多万元,成为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联社。着力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36万台套,随着向农机现代化的推进,安全生产越来越引起农业部门的重视。
全市各级农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以“平安农机创建”、“执法服务信息化年”等为载体,强化源头管理,有效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上半年完成农机安全技术检验1.8万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4743台,核发驾驶证992本,发展农机安全互助会员5511名,互助费85万元,同比增29%。全市农机事故率控制在1.5‰以内。今年松滋市农机安全站被授予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荆州市农机监理所被公安部授予全国文明交通示范单位、被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红旗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