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查尔县海努克乡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28公里,周边分别与阔洪齐乡、纳达齐牛录乡、孙扎齐牛录乡、扎格斯台乡、扎库齐牛录乡接壤。乡辖5个村,全乡共有2438户、11839人,由维、哈、回、汉等6个民族组成,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海努克乡总面积4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62万亩。
一、海努克乡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实施情况
察布查尔县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当年在海努克乡托普亚尕奇村试种红花100亩,取得较好效果。2012年在阿勒斯坦村、托普亚尕奇村完成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推广示范区面积2.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红花等作物。察布查尔县农机局邀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张照明一同前往海努克乡切吉村、托布亚合西村,对保护性耕作旱作红花地块进行了对比测产,其中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旱作红花平均亩产干红花为16.79公斤/亩,籽粒123.4公斤/亩。传统常规播种红花亩产干红花14.62公斤/亩,籽粒117.87公斤/亩。干红花平均亩增收2.17公斤。全乡2.1万亩保护性耕作旱作红花可增产45570公斤,可增收364.56万元。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每亩还可降低作业费成本50元,节本增效105万元,在节水、省肥、保土、环保、节本、增效等方面效果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海努克乡系山水灌区,在生产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播深的掌握
由于免耕播种机自身重量较重,同时土地的疏松程度不同,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随时检查播深,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这样几种情况:
(1)同一块农田的由于纵坡大,石头多,导致播深不一致,出苗时参差不齐。
(2)驾驶员在头一块地里调整好播种机后,在进入下一块地时不检查播深,使种子播入7-9厘米的土壤中,特别
是小麦,红花影响生长和发育,冬麦影响分蘖,最后均导致严重减产。
2.播期的掌握
由于实施免耕抢墒播种,地表又有残茬覆盖,它的热交换性较差,地温较低,与常规播种同时进行时,免耕作物出苗较晚,特别是春季作物长势较慢。受传统耕作模式较深的影响,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程度不够农牧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还不够,在适时深松、秸秆还田、病虫害的防治、杂草的防治等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环节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由于保护性耕作机具不同于常规播种机,因此,在培训时,除了讲述保护性耕作技术外,还要重点讲述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结构、调整和保养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培训,做到家喻户晓,使此项技术常态化。
2.加大机具的引进。应及早制定出比较完善且较为成熟的技术措施,引进一些适合本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机械设备。
3.完善保护性耕作的各项技术要求。由于实施免耕,地表的杂草及土壤内害虫较多,对实施2年后的农田,很多杂草被残茬覆盖,除草剂无法触及杂草,因此在播种时必须进行药剂拌种,并及时打封闭药,以防止杂草及病虫害的发生。
4.争取政策支持。为了使这一项新技术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牧民,除了加强培训,转变他们的思维、技术措施到位,还需各级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只有这样,保护性耕作技术才能在实施过程中稳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