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县:阳光工程农机培训调查与分析

作者:德州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1日

    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它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近年来,临邑县先后3次承担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农机手700人。经过精心组织,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全面提高了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一、主要做法

    1、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在接到培训任务后,农机局和农机化学校及时开展多方位宣传动员工作,将阳光工程培训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把党的富民政策一并进行宣传。一是配合农机购置补贴进行宣传;二是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和编印宣传资料等宣传方式,对阳光工程实施的目的、招收对象就业去向、培训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三是及时把上级政策精神传达给各乡镇农机站、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为实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上好第一课,建好学员档案。阳光工程培训,是一项惠民、务实的严肃的工作。对培训形式、培训对象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既培训好农民工,又满足上级要求,农机化学校在培训开班时,邀请县阳光领导上第一节课,在技能培训方面,则邀请农机生产厂家技术人员来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另外在建档时,做到培训台帐和就业台帐齐全,将参训学员电话、手机等全部做好登记。

    3、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为保证阳光工程培训落到实处,阳光工领导小组从三个方面搜集培训素材,保证教材编写符合我县实际,符合学员口味一是积极征求广大农机手、农机大户的意见,由他们列出培训内容;二是邀请某方面生产能力强、技术先进的生产厂家前来授课;三是认真吸取省市阳光工程培训指定教材的精华。

    二、存在的问题

    1、生源不足。由于相当一部分青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人员思想意识比较淡薄,就地转移有限,因而生源的组织很难,生源问题是培训的第一大问题。

    2、名额不足。虽然我县每年争取到200—300名的培训任务指标,但相对于我县上万名的农机从业人员来说,这是微不足道的。要让更多的农机从业人员享受到这一培训大餐,还需要实际部门增加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名额数量。

    3、教学条件落后。培训基地缺乏实践所用的教学设备,除培训基地筹集资金建设,今后还需上级业务部门和该县部门的资金扶持,购置部分设备,开设更多专业,把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人员输转出去,达到阳光工程培训的目的。

    4、转移就业困难重重。转移就业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本县所属企业较少,就业人员有限,输转主要以私企业和个体业主,就业渠道狭窄且劳务收入较低,大批量的受训人员本辖区无法就业;另一方面,所训人员外地转移就业渠道不畅,部分人员无外出务工经历,无外出就业意愿减少了就业渠道。

    三、对策及建议

    1、增加培训名额。建议上级部门增加阳关工程培训补助名额,让更多的农机从业人员享受到这一惠农培训政策。

    2、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在开展培训时,应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在重实效上下功夫。一是做好“因需施教”。摸准农民、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能人员等不同的思想脉搏,根据他们的知识需求来确定各自的培训内容。二是“因人施教”。结合实际,分类、分层次实施培训,哪类人员哪个层次的人员需要什么知识、适应什么培训方式,就安排什么内容和适宜的培训方式,真正做到对口、实用。

    3、改进教学条件。一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师岗位培训班和各类观摩研讨学习班,组织教师到先进农机校参观学习,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不断提高;二是搞好培训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三是加大在先进教学设施上的投入,满足电化教学的需要。

    4、应对形势发展,探索联合办学。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培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不能适应这个形势,就有可能被社会淘汰。为此,应在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同时,主动出击,走向社会,积极探索联合办学。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