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秸秆找到更多出路,让农民体会到秸秆的价值?项城市利用科学的耕作方式和先进的生物技术综合利用秸秆,创新秸秆还田技术,大力推广深松土壤,开辟了秸秆综合利用“绿色通道”,使全市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让农民在秸秆综合利用中见到效益、得到实惠,把过去的“一把火”变为现在的“一把钱”,推动了环境保护、农民增收,也从源头上实现了禁烧的目标。
烦恼的秸秆成了“宝贝”
随着合作社成员的发展,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社员承包的土地也越来越多。以麦收为例,收完麦子如果不能及时抢墒播种,就要抗旱种秋,人为地增加了种地成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2010年开始项城市农机局和项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就在该镇李阁行政村国福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联合试验,具体做法是夏播玉米(2322, -7.00, -0.30%)时,先将麦茬秸秆粉碎还田盖地保墒,等大面积麦子收完后,深松机挂上种肥同播机,深松与播种、施肥一次完成。省时省力省钱,玉米苗出得好,抗旱能力也强。这样每亩地可节省50到120元,由于秸秆还田和深松土壤,既增加了土壤肥力,保持了土壤墒情,同时也抑制了土壤病害的传播,增加了作物产量。秋播时,秸秆粉碎还田后,深松土壤与施肥播种同步进行。采用此技术较传统耕作方式每亩可增产50至100公斤。
EM技术转化秸秆成本低
项城市还积极利用EM技术,积极推广生物菌肥,一堆300立方米的秸秆通过菌肥处理,7天后偌大的秸秆堆取而代之的是一小堆褐色的秸秆腐熟物,而转化1吨秸秆只需6公斤菌肥,成本相当低廉。
而今这种菌肥已在项城立项建设,该项目投产后,可年产有机菌肥30万吨,每年可消化秸秆6万吨,消化畜禽粪便45万吨,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3000万元。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全市推广2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720万公斤。
秸秆造粒变废为宝
在项城市王明口镇,农民王同生的秸秆造粒加工厂周围,麦秸堆积如山,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堆堆秸秆被吞进机器,出来的却是经过加工干燥处理的圆鼓鼓颗粒。像王同生这样的秸秆加工厂,每年可消化2~3个乡镇的秸秆。
秸秆经过造粒后,不仅可以用作饲料,而且可以作为板材加工,汽化炉的燃料。通过采取这些技术措施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使秸秆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