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晋军给记者演示他的二代玉米单粒铺膜播种机
发明玉米铺膜播种机和玉米铲茬机两种新型农机具,且均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受到和顺、昔阳、榆社、左权、武乡等地农户的青睐。谁能想到这竟是一个农民的“杰作”。
和顺农民赵晋军不仅在当地博得了个“小有名气”,而且从根本上帮助山区农民种玉米彻底实现了耕作上的变革。9月上旬,记者慕名来到和顺县青城镇朝坡村,见到了这个本是个木匠的“农机土专家”。
“躲懒”鼓捣出“种玉米机”
从根子上讲,赵晋军并没有那么神奇。他研制玉米铺膜播种机和玉米铲茬机,当初就是为了自己能省劲。
今年48岁的赵晋军,从小调皮捣蛋,学习不好,长大后跟舅舅学了一手木匠手艺。青城镇位于和顺县东端,地处丘陵地带,种植面积最大的大秋作物是玉米,但农民种植费工费时。种地挣不了多少钱,做木匠则能挣不少钱。怎么能少花时间去种地,腾出空来做木匠活呢?赵晋军动起了脑筋:自己做一种玉米播种机,将播种、铺膜、施肥等功能“收拢”在一起不就省出时间来了?
从1996年起,赵晋军开始自己琢磨、制造他设想的这种机器,当年做出来一台,结果一试不能用。没做成功的赵晋军没有气馁,接下来白天忙该忙的事,晚上一有空就自己做改进。就这样历经三年上千次的试验,到1999年,赵晋军“改进版”的玉米播种机终于做出来了,放进地里一试:效果好得惊人。传统方法,两人点种、铺膜,一天只能种1亩。而赵晋军的这种机器配套8-12马力手扶拖拉机,两人一天能种8亩。
这之后,赵晋军针对当地农民发愁刨玉米茬的情况,又发明了玉米产茬机,同样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一人操作1小时内即可将1亩地的玉米茬根一次性粉碎还田,达到保墒、保土、增肥的目的。
“木匠造”打败“专业制造”
赵晋军发明的玉米铺膜播种机和玉米产茬机,很快以小巧玲珑、省工省时引起了同村和邻村农民的欣羡,家里时常有人成群结伙前来 “参观”,并要求给他们也做上一台。
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人家认可你这东西,说不给做实在过意不去。2007年-2008年两年间,赵晋军先后将两种机具正式申请为国家发明专利,随后挂出了 “和顺县朝阳农机具制造专业合作社”的牌子,购买车床、电焊机等设备开始尝试批量生产。
不做木匠营生的赵晋军,紧跟农机具发展的时代步伐,不断对自己的机型进行改进。2011年,他将自己发明的玉米铺膜播种机由“多粒”播种升级为“单粒”播种,突破了轮式、气式、光电式等科技含量高、结构复杂化的技术难题。
据初步统计,近年来赵晋军已先后卖出玉米铺膜播种机(多粒、单粒)2300多台、玉米产茬机120多台。购买者遍及晋中东部六县,尤以和顺、昔阳最多,最远卖到了长治的武乡、襄垣等地。特别是玉米铺膜播种机,在市场上一举打败河北、山东等地一些知名专业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品。
究其主要原因,大厂家出的播种机,几乎清一色都要用四轮拖拉机带,但山区丘陵地带的不规整的地形,决定了它要么跑不到,要么会被架起来,导致种不上。而赵晋军做的机器,以手扶拖拉机牵引,重量轻、跑得灵,沟沟坎坎都能到,且操作维修简单,价格也比较便宜。
在青城镇井洼村,73岁的老党员王德成告诉记者,他家60多亩地都种玉米,原来播种期要持续十几二十天,自从购买了赵晋军的一台玉米铺膜播种机,播种期缩短到七八天,比起原来人工撒种、人工覆膜,平均效率提高了四五倍。
机型改造仍在“进行时”
山西省科学技术研究所在查新报告中指出:“玉米覆膜播种机以手扶拖拉机为配套动力,特别适合山区丘陵复杂地块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玉米铲茬机在全国首屈一指,它的出现和应用填补了农机具种类的空白”。
这是对赵晋军这个 “泥腿子”,十几年来沉迷农机具研发一个极高的评价,但这个评价也给了赵晋军更大的动力。
如何更快更好地研发功能更加全面的农机具,时常进入他的梦中。作为一个种地的实践者和新农机的研发者,怎么能让农民种植玉米更加省钱、省工、省力、省时?始终是他酝酿让机型升级改造的核心。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透露一个“秘密”:正努力试验让自己发明的玉米单粒铺膜播种机再次实现升级,升级改造后的机型可实现 “单粒播种+铺膜+机施二铵和农邮肥”一次性完成。由于是种肥同播,玉米播种后不需再追肥,所以预计较农民传统的耕作每亩又可节省60-80元。
“可以说经过反复摸索和改造,目前机型升级已初步完成,但今年我还只是在自家种玉米时尝试,明年我还想再看一看,不到万无一失,我不会将它推向市场。”赵晋军实话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