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在呼啸的北风中,聊城市今年的“三秋”生产进入了收尾阶段。在过去的20多天里,该市各级农机部门及广大农机从业者付出了艰辛与努力,这些付出也换来了许多让农机人欣喜的新现象。
一是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成为秋收主力。今年该市玉米收获期间,一家老少齐上阵的情景已基本看不到了,如同麦收时节一样,往往是一家出一个人站在地头等收割机。收割机来了,往往还要筛选一番,自走式,带还田、剥皮功能的联合收割机最受欢迎,作业费即使比背负式的贵上10元、20元的也无所谓。
二是玉米秸秆利用多样化。今年该市玉米秸秆在被还田或用做生物燃料以外,还多了青贮利用。农机部门与养殖公司相结合,以每吨90元价格大量收购玉米秸秆,不仅得到了有效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降低了养殖户养殖成本,更有效的杜绝了秸秆焚烧,还推广了新型农机具,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可喜效果。据不完全统计,该市已青贮玉米秸秆6.6万亩。
三是“三秋”跨区作业机手收益普遍好于“三夏”。“三夏”作业7天左右,一台收割机最少要配3名机手,一天作业100亩左右,作业费也仅在50元左右,作业环境恶劣,市场竞争激烈。而“三秋”作业,一台收割机配2名机手就绰绰有余,一天作业50亩左右,作业费在80元以上,即使不出远门,也能干上个把月不停歇。如此差距,机手们开始更喜欢“三秋”作业。
四是农机合作社“一条龙”订单作业红火。今年土壤墒情没必要晾晒、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农机部门大力宣传鼓励“一条龙”作业等一系列因素联在一起,给农机合作社“一条龙”订单作业市场带来了兴旺。该市农机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与与镇、村签订作业合同,合理调配玉米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等机具规范有序的开展收、送、耕、播“一条龙”服务,不仅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农机合作社“一条龙”订单作业面积近200万亩,
五是农机服务到地头。农忙时节,无论是农机手还是农民,最担心的就是机械出故障。为了免除农机手的后顾之忧,聊城市农机部门组织了50余支农机服务队,实施零距离为民服务。农机手无论是在作业现场,还是转场途中,无论是机械故障,还是油料短缺,只要打一个电话,农机服务人员立即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为其服务。截至目前,聊城市农机服务队共出动200余次,维修作业机械300余台次,检查调整配套农具近550余件。保障了“三秋”生产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