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在即,秸秆还田再度成为公众关注和争论的热点。秸秆还田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否作为秸秆利用的主要途径?日前,笔者深入田头一探究竟。
看产量:秸秆还田肥效大
“今年水稻丰收已经有九成把握,预计产量在1200斤以上。”浦头镇王庄村种田大户王加迟夏季新流转土地达到300亩,全部实施了麦秸秆还田,目前水稻正进入灌浆结实期,他介绍说,全镇夏季小麦秸秆基本都还田了,自己一直承包的60亩地已连续5年实施稻麦秸秆全量还田,“以往每亩地要施二百多斤化肥,现在只用三四十斤,水稻亩产都在1200斤左右,最高达到1300多斤。”
该区从201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今夏麦秸秆还田面积60.5万亩,还田率达90%。“起初干部群众基本不认可秸秆还田,特别是一些实施直播稻的农民,担心秸秆影响水稻发根生长。”区农机推广站站长马如寿介绍,但通过实践农民发现,麦秸秆还田后水稻在水田环境下生长,不受太多影响,相反由于增加了土壤肥力,增产效果突出。“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总要经历从怀疑到接受的过程。”
相比麦秸秆还田,秋季稻秸秆还田后,在冬季旱地里腐解时间长,影响了土壤的水肥运动,对小麦前期生长有一定负面作用。大桥镇三丰村种田大户马兴峰已连续10年实施稻秸秆还田,他的心得是:“这些年,我家小麦亩产也就800斤上下,但水稻增产要归功于稻草还田肥效大。”樊川镇立新农场从2008年以来全面实施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副场长郭龙香介绍,该场600多亩地,小麦亩产多在800斤左右,而水稻年均亩产达1250斤以上,去年平均亩产达1356斤。
问耕作:秸秆还田作业难
麦秸秆还田增加的作业环节,重点是收割机收获小麦时要将秸秆切碎铺匀,相比之下,稻秸秆还田耕作成本更高。据了解,农民实施稻秸秆还田,不仅要增加了5元的秸秆切碎成本,还得增加35到40元的大马力拖拉机旋耕还田作业费用。“以往秋播在稻茬地撒下麦种,直接用拖拉机盖籽,只要25元左右。”武坚镇农机手刘正三去年刚买了1台100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秸秆还田作业500多亩,他告诉记者,自己给农户实施秸秆还田加一遍盖籽镇压作业,要收60元。
稻秸秆产量远高于麦秸秆,因而对耕作质量要求也更高。马如寿介绍,一些农机手常为节约油耗和提高工效,降低作业质量,使得小麦出苗后不能安全越冬,直接导致农民否定秸秆还田。“问题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收割机切刀老化不更换,秸秆切碎长度远超5-10厘米;二是切碎的秸秆成垄状堆积时不铺匀,局部秸秆严重过量;三是还田机有意不降落到底,旋耕深度甚至不足12厘米;四是拖拉机前进档位高,土壤和秸秆拌合不匀。”
察虫害:秸秆还田有争议
常有农民表示,焚烧秸秆可以烧死害虫,而秸秆还田会增加水稻病虫害。“焚烧秸秆只是近十来年的事,我从没感到因为不烧秸秆,土壤病虫害就增加了。”王加迟是个老把式,他介绍,“往年每季水稻防治要打药12次左右,而今年由于高温少雨,到10月初只打过6次药。”对此,马如寿认为,农作物病虫害的形成有其病原机理,多是在特定气候条件下迅速发育形成危害,许多水稻虫害,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多属于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成虫在春季随季风由南方迁飞而来,其蔓延与秸秆还田无关。
去年,该区曾发生大面积小麦赤霉病,许多种田大户损失很重。武坚镇种田大户李传年因此反对稻秸秆还田,他说,“我查了资料,赤霉病病菌就躲在稻秸上过冬。”“我这么多年秸秆还田,基本没发生赤霉病。”王加迟不同意这个说法,“赤霉病本来就是小麦主要病害,关键是抓好防治时机,多雨的时候要注意开墒排水降渍。”立新农场也在去年遭灾,小麦产量因此降低近1/3,但郭龙香并不因此归罪秸秆还田。她认为,这是由于播种迟,小麦扬花期恰逢高温多雨,加上预防重视不足造成的,“赤霉病发病有气候规律,农场周边农户小麦播种早一些,基本没有发病。”
探墒情:秸秆还田能改土
“秸秆还田当然利大于弊,但是这么多稻草还下去,恐怕土壤也消化不了,最好隔一年还田一次。”立新农场秸秆还田以来水稻连年高产,但意外的是,郭龙香并不完全肯定秸秆还田,她介绍,农场以往的沙土地,如今黑乎乎的,又粘又烂,耕作起来越来越难,农户下田植保,一脚踩下去要陷好深。
这是怎么回事呢?省农机部门相关专家介绍,1吨稻麦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贡献,相当于12.8公斤尿素、12.2公斤过磷酸钙、44.6公斤硫酸钾,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化肥施用量。区农机局局长周金年认为,这正是秸秆还田的改土效应,“连续多年实施秸秆还田后,农场原先沙土的有机质大幅增加,土壤性状发生改变,保水保肥效果更好了。”
袁隆平院士说,良种、良法、良田是保证水稻高产的三个基本条件,其中良田是基础。“我们年复一年从地里收获粮食,从不担心它生产秸秆的能力,为什么却担心它腐解吸收秸秆的能力?”周金年说,“保障粮食高产的良田,不能依靠大把大把地抛撒化肥,而应当认清利弊,坚定地推行秸秆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