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县: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探讨

作者:潜山县农机局 汪胜明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5日

    一、建设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的背景和必要性

    潜山县地处皖西南、大别山东南麓,长江北岸,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县内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水稻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水稻长年种植面积60万亩左右,水稻生产环节中耕作和收获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制约着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县土地流转步伐进一步加快,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用工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帮助他们种粮请人难、用工贵、农时紧,降本增效最好的办法就是应用机械化育插秧,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我县从2004年引进第一台四行手扶式插秧机械,已经推广了10年机插秧技术,至2011年全县机插面积仅7.5万亩,机插率仅14%。主要是因为往年农民分散淤泥软盘育秧,很难培育出适合机械化栽插的高质量的秧苗,漏插率高,补棵用工多,增产不明显,所以只有走工厂化集中育秧、商品化供秧、机械化插秧的路子,才能大大加快机插秧推广的步伐,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潜山县2013年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情况介绍
 
    根据皖农农[2012]400号《安徽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3年全省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潜山县农委制定了《潜山县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潜山县政府成立了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潜山县农委成立了项目实施小组和技术指导组。2013年1月9日,县农委召开了潜山县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启动会议。

    在2012年潜山永兴天禾育苗基地建设育秧工厂成功示范的影响下,今年我县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的热情高,部分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潜山县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共建设育秧工厂9家涉及我县水稻主产区6个乡镇,9个村,今年购置水稻盘播种流水线16台,育秧硬盘19.8万张,碎土机械9台,插秧机36台(其中高速插秧机30台),建设生产车间达5230㎡,晒场面积6840㎡,钢架大棚64900㎡。今年,我县建立工厂化育秧机插核心示范区47个,秧苗订单面积19725亩,涉及39个行政村,其中整村推进4个,带动全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应用面积18万亩以上,逐渐实现水稻种苗的统一供应、统一栽插、统一管理的全程社会化服务,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建设标准化育秧工厂的主要工作措施

    1、领导重视,多措并举

    2012年,在没有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潜山县农委,潜山县农机局根据皖农技函[2011]877号《安徽省水稻高产创建全程代管活动试点方案的通知》、皖农机科教[2011]206号《关于组织开展水稻机械化育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精神,积极选择推荐有意向,有能力的潜山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安徽省天禾科技股份公司对接成功,合作成立了潜山永兴天禾育苗基地,在我县示范推广工厂化集中育秧,市场化供秧“四代一管”全程服务模式,通过潜山永兴天禾育苗基地全体职工的努力工作,在潜山县农委、农机局的大力支持下,潜山县永兴天禾育苗基地顺利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共计生产秧苗5.4万盘,完成工厂化育插秧3000余亩,在全县示范推广工厂化育秧新技术树立了典范。

    2013年,我县被省农委列入全省43个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县之一,是三个新增县之一,也被列为农业部一季稻区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化建设项目县,这也是对我县2012年开展示范推广工厂化育秧新技术的肯定。潜山县农委根据皖农农[2012]400号文件精神,于元月六日印发了《潜山县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县政府成立了潜山县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农委成立了项目实施小组和技术指导组。潜山县农委余本杰主任任组长,要求县、乡两级农技、农机技术指导员深入到每个育秧工厂,做好点对点技术服务,切实帮助做好育秧工厂的选址、规划,机械设备的选择及育秧大棚、生产车间建设等工作,及时开展了育秧设备及插秧机的使用、维修、保养培训,确保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方。潜山县农机局对育秧工厂今年购买的设备,优先安排补贴资金,并且为他们及时开通“农机通”服务平台,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2、精心组织,广泛宣传

    (1)做好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的宣传发动工作

    2013年1月9日,县农委召开了潜山县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启动会,全县有意向的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就建设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的标准、任务、操作程序等进行了说明,积极宣传发动,潜山县农委、农机局、种植业局多次带领他们到周边县、市参观考察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帮助他们多了解情况,为他们建设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积累经验。

    (2)成功举办机插秧技能大赛

    潜山县人民政府主办,潜山县农机局承办的潜山县第二届“东风农机杯”农民机插秧技能大赛于5月21日在潜山县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育秧工厂成功举办。9支由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组织的代表队,29名选手参赛。省、市、县领导,县农委主要领导,油坝乡主要领导,各乡镇分管乡镇长,农技站长,农机全体职工,农技包联对象,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共计500多人观摩育秧工厂及比赛实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工厂化育秧的先进性、实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

    (3)广泛开展技术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县农机化信息平台,并结合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农机通”推广工作的开展,大力宣传工厂化育秧技术的成果。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共报道45次(省、市级网站报道8次,《安徽新闻联播》2次,《安庆新闻》1次,《潜山新闻》3次,《潜山通讯》1次,潜山县政府网2次,县农机化信息网28次),潜山县农委粮油站、潜山县农机技术推广站、潜山县农机化学校共同编写了《潜山县水稻工厂化育插秧技术》印发给各育秧工厂。

    3、搞好示范,强化指导

    我们在大力搞好宣传普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县今年安徽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潜山县农机局认真选好示范点,同时展示工厂化育秧的成果,按照“示范先进,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在新建的5个示范点,共计3000亩的机插全部使用育秧工厂生产的高品质秧苗,潜山县农机局分别于5月14日、5月23日、6月6日在余井镇程祠村、黄泥镇傅祠村、王河镇龙湖村举办规模不等的机插秧演示会3次,同时邀请了当地乡、镇、村领导及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参加观摩。各个示范点都有专人负责后期大田管理技术指导,确保示范成功。

    4、加强融合,提供保障

    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是系统工程,只有始终坚持农机、农艺紧密融合,才能保证工厂化育秧技术示范成功。为此我县成立了“潜山县农业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农委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县植保、粮油、土肥等专业站以及县农机技术推广站为成员单位,各单位之间建立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各成员单位的农技、农机专家互相配合,互相交流,参与全程指导,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农机、农艺技术方面有力支撑,潜山县农委抽调了县、乡两级农技、农机技术人员19人驻点指导,有效地解决了我县机插秧技术推广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建设标准化育秧工厂的效益

    通过今年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获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生态效益

    采用工厂化育秧,节约了水稻育秧环节农用薄膜及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白色污染,同时在育秧时药剂浸种,秧苗移栽前施用了送嫁药,减少了以后大田农药的使用量,病虫害少,降低了粮食的农药残留,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水稻生产机械化可以节本、节工、节水、节肥,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效益

    工厂化集中育秧,不仅是新技术的创新,更是水稻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四代一管”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政府、种粮大户、合作社和农民的欢迎,保证了粮食的抢收、抢种,提高了粮食的安全性,确保了粮食的丰产丰收。农业和农机生产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农民群众将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工厂化育秧为加快我县土地流转速度,扩大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将大大加快我县机插秧推广步伐,对我县今后一段时间机插秧技术推广影响深远,对于推进粮食生产,增产、增效具有积极意义。

    3、经济效益

    (1)节本效益

    ①节约秧田。机插秧田与大田比是1∶100,秧田利用率比手工插秧提高10倍,大幅度节约秧田面积,节省用工量及机械耕作成本。

    ②节省插秧成本。我县今年机插秧服务费平均60元/亩左右,手工插秧成本90元/亩左右,这样大约节约插秧成本30元/亩,今年机插面积20万亩,节省插秧用工成本600万元。

    (2)增产效益

    机插秧苗符合现代水稻“宽行、窄距、浅栽”的高产模式,重要的是能保证每亩基本苗,其通风透光性良好,有效分蘖比手工栽插的秧苗多,有利于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机插水稻比手工栽插的水稻平均每亩增产110公斤左右,全县增产1650万公斤,农民实现增收3400多万元。

    (3)育秧工厂经济效益

    现以潜山县河谐育秧专业合作社育秧工厂为例:它今年共签订订单3100亩,育秧成本50元/亩(不含种子),商品秧价格70元/亩,育秧收益6.2万元;机插服务58元/亩,除去作业成本20元/亩(人工费用、油耗、机具折旧),机插收益11.78万元;农闲季节利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其它收益有望达到3万元,合计收益20。98万元。全县9家育秧工厂全年经营收益近140万元。

    五、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取得的成效

    1、插秧机推广和机插面积大幅提升

    全县插秧机新增36台,达到248台,2013年建立示范片5个,示范面积3000亩,今年将完成机插面积20万亩。至6月上旬,潜山县农委已举办工厂化育秧技术培训班11期,培训技术人员157人,农民610人,印发宣传资料3150份,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和机械插秧技术逐渐被农民接受和掌握,为我县以后机插秧进一步大面积、大范围推广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育秧工厂的热情高涨

    由于育秧工厂生产的秧苗整齐、均匀、粗壮、品质佳,机插漏棵率小。目前,许多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陆续到工厂化育秧机插示范片参观,水稻长势喜人。他们真正认识到工厂化育秧的优点,纷纷到县农委、县农机局咨询2014年兴建育秧工厂的相关事宜。预计2014年我县新建育秧工厂将突破20家,全县育秧工厂将达到30余家,计划5年内在全县村村建设标准化育秧工厂,争取“十二五”末全县机插面积达32万亩。

    六、存在的问题

    1、发展资金的制约

    实行工厂化、规模化育秧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大面积推广的基础,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是工厂化、规模化育秧的主体,工厂化育秧技术是减轻劳动强度,加快发展机插秧的关键,也是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发展工厂化育秧投入大、成本高,没有政府的推动,没有项目资金的支持,单纯依靠大户和合作社,很难上层次、成气候。今年我县9家育秧工厂建设共投资将近400万元,而我县今年是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县三类一般试点县,只安排了100万资金,僧多粥少,远远不能满足它们生产发展的需要。

    2、育秧工厂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用种量比较大,例如:单季杂交稻人工栽插用种量只需要1斤/亩,机插用种量需要2.5斤/亩,优良杂交品种按现有市场均价60元/斤计算,在种子成本方面人工栽插比机械栽插要节约90元/亩;购买插秧机、流水线、碎土机、秧盘,建厂房、育秧大棚投入大,资金成本高,这样造成机械栽插相对于人工栽插没有明显优势;机插秧作业市场成熟度低,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械化育插秧产业经营模式;育秧工厂闲置时间长,利用率低。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自身经济效益不明显,如果没有国家项目资金的扶持,它们很难发展壮大,不能真正走上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3、其它条件制约

    (1)潜山县大约有10万亩的梯田,田块小、坡度大,不适合机插秧的推广。

    (2)工厂化育秧需要大量的优质床土,生产合格床土需要大量优质土源,购买的育秧基质土价格偏高,急需寻找一条确实可行的解决工厂化育秧对床土需求量大的有效途径,确保工厂化育秧的可持续性。

    (3)插秧机虽然补贴力度大,但购买成本相对比较高,使用周期短,经济效益不明显,农民购买插秧机的热情远远没有购买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热情高,致使插秧机的发展跟不上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的发展步伐。今年我县有些育秧工厂因为无插秧机插秧,形成有订单不能接,有秧无机插的局面。插秧机操作手的技术要求比操作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要高,插秧机操作手蓄备不足,造成部分育秧工厂有机无人操作。

    (4)水稻工厂化育秧受气候的制约较大,我县今年从4月下旬到6月上旬有三次比较大的集中降水,降水量比往年偏多,致使部分秧苗秧龄超过25天,影响了机插质量。

    七、加快推广进程的建议

    1、继续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投入力度,鉴于我县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的快速发展,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的热情高,省农委、省财政厅2014年在安排建设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奖补资金方面应给予我县大力倾斜扶持,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扩大2013年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成果,加快水稻机插秧推广步伐。2014年,争取我县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突破30家,水稻机插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

    2、促进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要结合民生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建立插秧机操作手培训基地,加大对插秧机操作手的培训力度,成立一批从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专业队伍,保证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稳步、健康发展。农业专家应指导育秧工厂在农闲季节合理利用育秧大棚,开展蔬菜、花卉种植,提高育秧工厂的经济效益,保证可持续发展。

    3、2013年,全省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的建设标准之一,关于建设育秧大棚的面积应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工厂生产规模等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对育秧大棚建设面积的要求,以2000㎡—10000㎡为宜,这样可以避免因建设育秧大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减少投资,增加收益。

    为了化解因天气、请人难等因素,对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生产的影响,每个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规模不宜过大,插秧机械及插秧机操作手应蓄备充足。

    积极争取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建成基础设施良好,水源充分保证的标准化、规范化农田,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继续对农民水稻插秧机实行累加补贴的扶持措施,补贴标准以50%(中央补贴30%,省级补贴20%)为宜,引导农民购买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插秧机,加大对购买水稻盘播种机械和育秧硬盘的补贴力度,建议对水稻机插秧按机插面积进行补贴,鼓励农民采用机械化插秧。通过组织技术示范和财政扶持,引导建设主体和农民积极参与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工作。

新闻来源地址:

热门农机产品

手机看农机